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反胶束系统稳定性的热力学分析

周世琦  郭祀远  李琳  蔡妙颜  
【摘要】:反胶束是表面活性剂在非极性的有机介质中形成的纳米级尺度的球状聚集体,属热力学稳定体系。文章从低界面张力效应、稀释效应、分散熵效应、弯矩效应四个方面对反胶束体系的稳定性作了唯象的分析,通过对反胶束形成过程体系自由能变化ΔF求极值,得到一个反胶束水池半径与体系物性参数的关联式,对关联式所作的分析表明,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提高,反胶束水池半径有增大的趋势,与文献报道的实验规律一致。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郑隆鳌,戴云,彭王君琼;在二(2-乙基己基)磷酸钠的微乳液中金属萃合物对水增溶的影响[J];矿冶工程;2002年03期
2 周国伟,李干佐,徐健,李英;微乳液体系中酶促反应的研究[J];日用化学品科学;1999年S1期
3 K·P·约翰斯顿,侯玉翠,吴卫泽;二氧化碳包水的微乳液可做为包括蛋白质的亲水物的溶体(英)[J];日用化学品科学;1998年01期
4 焦学瞬,贺明波;微乳液消泡剂JLX-1[J];日用化学品科学;2000年S1期
5 王燕;王小梅;王吉星;;微乳技术及其应用[J];中国洗涤用品工业;2005年06期
6 张志颖,王传义,刘春艳;不同表面活性剂反胶束对纳米AgCl性能的影响[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9年03期
7 万涛,王跃川;反胶束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TiO_2[J];石油化工;2005年05期
8 翁建新,黄婷婷;电导法研究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微乳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9 王素青;;微乳液、胶束、反胶束(团)有序体系在化学分析与分离技术中的应用[J];潍坊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10 陈宗淇,陆小兰,马晓梅,伍世英,李长泰;咪唑啉型表面活性剂所组成微乳液的增溶性研究[J];青岛化工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11 张蕾;周庆华;吕鑫;;微乳的制备及其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J];中医药学报;2007年06期
12 高修功,章克昌,李干佐,隋华;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微乳液热力学性质的研究[J];无锡轻工大学学报;1995年03期
13 周世琦,郭祀远;反胶束萃取蛋白质中静电相互作用能的研究[J];化学物理学报;1997年05期
14 张志颖,刘春艳;反胶束微环境对菁染料光谱性质的影响[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1年02期
15 李万伟;胡扬剑;刘瞻;胡蔚铭;;乳化燃料油的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09年S1期
16 杨宏顺,陈复生;新型反胶束系统增溶水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1年10期
17 刘景林,林毅,褚莹,吕忠贤,吴子生;新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其反胶束体系的酶催化性能[J];化学学报;2004年20期
18 万涛,王跃川;以石油醚为油相的微乳液的增溶水量研究[J];日用化学工业;2005年05期
19 张国栋;韩富;张高勇;;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液中的表面活性剂[J];化学通报;2006年02期
20 王仲妮,李干佐,张高勇;表面活性剂缔合结构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微乳液、囊泡体系[J];自然科学进展;2004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洁;冉德焕;侯万国;;无表面活性剂微乳液的相行为及微乳结构的电导研究——乙酸乙酯/乙醇/水和甲苯/正丙醇/水(盐水)[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李万伟;胡扬剑;刘瞻;胡蔚铭;;乳化燃料油的研究进展[A];中国化工学会2009年年会暨第三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会议论文集(上)[C];2009年
3 陈景飞;柴金岭;郝京诚;;最佳微乳液稀释法研究离子液体/短链醇/油/盐水中相微乳液[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张英华;安学勤;;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液的P-V-T性质[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陈圆;刘天晴;郭荣;;L-苯丙氨酸和牛血清白蛋白在SDS/n-C_5H_(11)OH/H_2O体系微乳液界面上的转移特性[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朱霞石;姜蓉蓉;;室温离子液体-微乳液协同增敏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的酚[A];第十届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年会暨第十届全国原子光谱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徐洁;王小玉;侯万国;;无表面活性剂微乳液:油酸/正丙醇/水[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赵丰;夏红英;唐录;;功夫菊酯农药微乳液的配方设计[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聂福德;曾贵玉;尹莉莎;蒋军华;;硫化锌纳米粒子的微乳液合成[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下卷)[C];2001年
10 刘燕;郭霞;郭荣;;吩噻嗪与微乳液的相互作用[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娜;离子液体中分子有序组合体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2 刘峰;食品功能因子/表面活性剂自聚集体系的制备及表征[D];江南大学;2010年
3 齐伟;多金属氧簇杂化反胶束在二氧化硅基质中的超分子组装及功能化[D];吉林大学;2009年
4 万涛;二氧化钛—聚丙烯酸酯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5 赵保卫;增效试剂对难降解有机物的增溶作用、机理及生物可利用性影响[D];浙江大学;2004年
6 苏宝根;超临界CO_2微乳液的热力学性质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7 袁淑军;新型金属络合性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性质及应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8 蒋炳英;胶束与金属胶束模拟水解酶催化酯水解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9 陈玉成;表面活性剂对植物吸收土壤重金属的影响[D];武汉大学;2005年
10 李敏;水/有机两相催化体系中铑—膦配合物催化长链烯烃氢甲酰化反应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景璐;DBSA微乳液中醛的氧化酯化反应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朱雪梅;表面活性剂与纳米材料的制备[D];安徽大学;2006年
3 霍磊;表面活性剂辅助的无机盐纳米材料的合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韩玉淳;微乳体系中酯化反应的催化特征[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韩明娟;在O/W、W/O型微乳液体系中导电聚吡咯纳米材料的合成及表征[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金慧芬;微乳液的制备及其过热极限的测定[D];天津大学;2003年
7 唐艳霞;微乳液膜提取钕研究[D];广西大学;2002年
8 宋文会;微乳液法制备纳米In_2O_3及体系的相行为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9 鲁立挺;微乳液中苯酚硝化反应的研究[D];江南大学;2009年
10 魏逊;SDS/n-C_5H_(11)OH/n-C_7H_(16)/H_2O体系微乳液界面电性质的研究[D];扬州大学;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孟朝红;表面活性剂发展呈现新趋势[N];中国化工报;2002年
2 梁鹏;全球化是企业成功的关键[N];中国化工报;2000年
3 王斌 编译;名副其实的“工业味精”[N];中国化工报;2000年
4 孙保兴;阴阳离子对表面活性剂组合体将不断释放潜力[N];中国化工报;2001年
5 书香;表面活性剂产业将有新动向[N];中国化工报;2001年
6 中轻联;张高勇同志因病逝世[N];消费日报;2007年
7 记者 王志田;让创新成为习惯[N];中国石油报;2007年
8 杨改霞;表面活性剂洗涤用品产学研示范基地成立[N];中国化工报;2008年
9 赵建民;表面活性剂还需拓宽市场[N];中国化工报;2000年
10 宋玉春;日本表面活性剂厂商寻求发展新路[N];中国化工报;200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