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南海北部陆缘反“S”型构造带及其对地震活动的影响

钟建强  黄慈流  詹文欢  
【摘要】:通过地形—地貌、断裂构造、地壳结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第四纪地质特征等分析,认为南海北部陆缘存在滨岸岛链、陆坡北缘和陆坡南缘三条反“S”型构造带,它们形成于晚第三纪,较“新华夏系”和“南海系”晚。上新世末期以来,反“S”型构造带的活动方式,对南海北部陆缘第四纪地质特征影响显著,同时控制了这一区域的地震活动方式和地震带展布,其中,“滨海地震带”和“雷琼地震带”同属于滨岸岛链带,“台西滨外地震带”和“东沙—海南地震带”同属于陆坡北缘带。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钟建强,黄慈流,詹文欢;南海北部陆缘反“S”型构造带的提出及其在新生代晚期地质演化中的作用[J];台湾海峡;1996年02期
2 苏达权;南海北部陆缘盆地的沉降及油气热成熟度的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7年02期
3 万志峰;施秋华;蔡嵩;;被动大陆边缘张裂特征与南海北部陆缘构造属性[J];海洋地质前沿;2011年09期
4 高红芳;;南海北部陆缘东、西部新生代沉积盆地基底特征对比分析[J];南海地质研究;2008年00期
5 高金耀;吴招才;王健;杨春国;张涛;;南海北部陆缘磁静区及与全球大洋磁静区对比的研究评述[J];地球科学进展;2009年06期
6 马玉波;吴时国;张功成;王大伟;董冬冬;米立军;;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礁相碳酸盐岩的地球物理特征[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7 崔学军,夏斌,张宴华,刘宝明,王冉,闫义;地幔活动在南海扩张中的作用数值模拟与讨论[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5年03期
8 许中杰;程日辉;王嘹亮;李飞;张莉;;南海北部陆缘早侏罗世海平面变化的古盐度记录[J];沉积学报;2009年06期
9 张振国;方念乔;杜远生;高莲凤;杨胜雄;刘坚;宋城兵;;南海西北陆缘多金属结核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10 蔡周荣;刘维亮;万志峰;郭峰;;南海北部新生代构造运动厘定及与油气成藏关系探讨[J];海洋通报;2010年02期
11 蔡周荣;夏斌;王冉;吕宝凤;;关于底侵作用和拆沉作用在南海中的指示意义[J];海洋通报;2007年06期
12 袁玉松;杨树春;胡圣标;何丽娟;;琼东南盆地构造沉降史及其主控因素[J];地球物理学报;2008年02期
13 袁玉松;丁玫瑰;;南海北部深水区盆地特征及其动力学背景[J];海洋科学;2008年12期
14 吴招才;高金耀;赵俐红;张涛;杨春国;王健;;南海北部陆缘的磁异常特征及居里面深度[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15 吴招才;高金耀;赵俐红;张涛;杨春国;;南海北部磁场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热带海洋学报;2010年06期
16 段威武;黄永样;;南海北部陆缘中、晚第三纪古地理、古环境研究[J];地质学报;1989年04期
17 庞雄,陈长民,施和生,舒誉,邵磊,何敏,申俊;相对海平面变化与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的响应[J];地学前缘;2005年03期
18 丁巍伟,程晓敢,陈汉林,吴能友;台湾增生楔的构造单元划分及其变形特征[J];热带海洋学报;2005年05期
19 刘绍文;施小斌;王良书;高抒;胡旭芝;冯昌格;;南海成因机制及北部岩石圈热-流变结构研究进展[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6年04期
20 王嘹亮;程日辉;李飞;张莉;许中杰;;南海北部陆缘中生代沉积层序、对比和油气地质意义[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海斌;吴能友;张健;江为为;郝天珧;;南海北部陆缘白垩纪中期大陆边缘体制转变探讨[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四卷(油气资源)[C];2003年
2 万玲;姚伯初;曾维军;吴能友;;南海北部陆缘岩石圈三维结构特征[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陈多福;陈先沛;徐文新;解启来;姚伯初;;南海北部陆缘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条件和分布区预测[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4 张健;宋海斌;;南海北部陆缘盆地温度与热流结构的不均一性[A];200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1年
5 张健;宋海斌;;南海北部陆缘张裂的有限变形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王春修;;南海北部陆缘盆地的海底扇及其油气勘探前景[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7 赵俊峰;;南海北部陆缘磁静区在三分量磁测资料中的反映[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汪洋;;南海北部陆缘与西沙海槽下地壳岩石学和化学成分模型[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陈福坤;李秋立;王秀丽;郭敬辉;;云南保山-腾冲地块早古生代岩浆岩与特提斯构造带的基底演化[A];高分辨记录与同位素技术在环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王凯英;马瑾;刁桂苓;Yu.Rebetsky;;山西构造带的现今应力状态[A];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专题[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振国;南海北部陆缘多金属结核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2 裴先治;勉略—阿尼玛卿构造带的形成演化与动力学特征[D];西北大学;2001年
3 杨明达;松辽盆地南部构造演化与油气聚集[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4 戴建全;龙门山冲断带形变破裂作用与油气保存条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5 徐守余;渤海湾地区盆地动力学分析及油田地质灾害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4年
6 李好斌;内蒙古中部大滩—四子王旗—召河庙构造岩浆岩带特征及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7 杨铭辉;伊通地堑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8 岳石;粤西河台金矿区构造与成岩成矿关系的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1988年
9 江元生;西藏冈底斯中段措勤地区中新生代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D];成都理工大学;2003年
10 郭威;新疆博格达山及其邻区板内构造作用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广旭;南海北部陆缘碳酸盐台地地球物理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2 赵淑娟;南海北部陆缘东沙运动的构造特征及其对被动大陆边缘构造演化的启示[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3 武国利;大巴山前陆构造带叠加变形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9年
4 成俊;岔路河断陷梁家—万昌构造带万昌组油气成藏特征[D];吉林大学;2012年
5 徐天昕;深南构造带滚动勘探潜力综合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6 易海;南海东北部中生界发育特征与盆地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7 李小亮;西藏东部类乌齐—左贡构造带铅锌多金属成矿规律与成矿潜力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8 凌亚军;伊通盆地梁家构造带油气成藏规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9 冯坚;伊春—延寿构造带早古生代构造属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张潇月;苏仁诺尔油田苏仁诺尔构造带地质特征及有利区预测[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通讯员 丛丽 王文荣;南大港构造带油藏评价取得突出成效[N];中国石油报;2009年
2 江其勤 王金艳 刘兰兰;山前构造带油气勘探培训班结业[N];中国石化报;2007年
3 特约记者 何莉;深度偏移技术精显构造带[N];中国石油报;2009年
4 罗浩南;半罗山矿六年精采延寿三载[N];中国煤炭报;2008年
5 志文;西部矿产资源潜力评估获突破[N];中国矿业报;2007年
6 张英 姚鹏;华东局攻克川东南山地三维勘探项目[N];中国石化报;2005年
7 于银花 薛相才;新黑池1井完钻井深达5788.92米[N];中国石化报;2010年
8 姜福庆 李建青;东北新区勘探战略突破揭开序幕[N];中国石化报;2006年
9 王英宇 首席记者 于森;葵东油区发现亿吨级厚油层[N];盘锦日报;2007年
10 河北 帅邦林 纪燕祥;应关注冀东超基性岩主侵体铬矿勘查[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