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品种苗期根系性状多样性与关联分析
【摘要】:研究大豆苗期根系性状的多样性并发掘与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对选育田间高成苗率大豆品种及提高大豆产量具有重要意义。以144份大豆品种为材料,测定两年苗期6个根系相关表型性状,利用193对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标记对其进行全基因组扫描,进而进行遗传多样性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大豆品种6个根系相关性状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两年间变异范围最大的是根平均直径(40.12%)和总根数(28.07%)。聚类分析将144个大豆品种划分为4个类群,各类群间品种根系生长程度存在差异,类群Ⅰ占供试材料的20.83%,属于苗期根系生长发育不发达的类型;类群Ⅱ占总数的38.89%,属于根系生长发育中度类型;类群Ⅲ占总数的5.56%,属于根系生长发育最为发达的类型;类群Ⅳ占总数的37.72%,属于苗期根系伸长能力和分生能力较强的类型。以隶属函数D'值为表型值,与分子标记进行关联分析,两年均能检测到的位点有8个,表型变异解释率为3.37%~22.57%。2018年共检测到增效等位变异28个,其中效应值最大的是Sat-355-250bp(0.672),典型载体材料是合丰35、哈06-1939;2019年共检测到增效等位变异24个,其中效应值最大的是Sat-381-193bp(0.647),典型载体材料是垦豆18和绥农26。上述位点和载体材料为培养优良的大豆苗期根系性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
|
|
|
1 |
杨秀红,吴宗璞,张国栋;不同生育期大豆品种根系性状的比较研究[J];大豆科学;2002年01期 |
2 |
杨秀红,吴宗璞,张国栋;不同年代大豆品种根系性状演化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1年03期 |
3 |
沈昌蒲,龚振平,王国义,赵福华;大豆肥田机制的研究 Ⅰ.大豆生育过程中新老根系的更替[J];大豆科学;2000年01期 |
4 |
吴燕玉,王家勛;用P~(32)探讨大豆表层根系对浅施磷肥的吸收能力[J];土壤通报;1964年01期 |
5 |
陈杨,李隆,张福锁;大豆和蚕豆苗期根系生长特征的比较[J];应用生态学报;2005年11期 |
6 |
白伟;孙占祥;刘晓晨;关晓雪;宋书宏;董丽杰;;苗期水分胁迫对大豆器官平衡和产量的影响[J];大豆科学;2009年01期 |
7 |
张树权,董志国,高继堂;包衣大豆萌发期、苗期生理与形态指标研究[J];大豆科学;2000年03期 |
8 |
孙旭刚;王文斌;;不同施肥处理下大豆品种辽豆15根系性状的比较[J];园艺与种苗;2021年04期 |
9 |
白伟;孙占祥;刘晓晨;关晓雪;宋书宏;董丽杰;;苗期调亏灌溉对大豆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9年04期 |
10 |
熊金莲;大豆体内锰、铁、锌的分配[J];安徽农学院学报;1989年04期 |
11 |
肖能遑
,李志玉;苗期施氮对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油料;1982年04期 |
12 |
刘莹;盖钧镒;吕慧能;;黄淮海地区大豆品种苗期根系性状的遗传变异及与耐逆境胁迫的关系[J];华北农学报;2008年01期 |
13 |
郑丕尧,王法宏,王瑞舫,王树安;大豆不同抗旱性品种根系性状的比较研究 Ⅱ.生理功能[J];中国油料;1989年02期 |
14 |
张彦威;张礼凤;李伟;王彩洁;张军;徐冉;;大豆发芽期和苗期耐盐性的隶属函数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16年01期 |
15 |
孙彪;孙苗苗;徐克章;李大勇;张志安;武志海;;!不同年代大豆品种根系伤流液重量的变化及其与地上生物量的关系[J];大豆科学;2012年04期 |
16 |
杨秀红,吴宗璞,张国栋;对肥水条件反应不同的大豆品种根系性状的比较研究[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1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