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群条件下铜绿微囊藻休眠体复苏期间光合效率变化
【摘要】:将3株冲天湖底泥优势菌(Exiguobacterium.sp013、Bacillus.spD06与Bacillus.spD24)按不同配比与铜绿微囊藻休眠体用底泥包埋,在梯度温度下(10、15、20和25℃)进行复苏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在15、20和25℃条件下,菌组和无菌组铜绿微囊藻休眠体均能从底泥复苏进入上覆水体,但菌组复苏率显著高于无菌组(p0.05).在10℃条件下,菌组铜绿微囊藻休眠体能复苏,而无菌组不能.在20和25℃时,菌组对铜绿微囊藻休眠体光合系统的光合效率F_v/F_m无显著提升作用(p 0.05),而在10和15℃时,菌组能显著提升铜绿微囊藻休眠体的光合效率F_v/F_m(p0.05),且菌组Mix-4的提升能力显著强于其他菌组和无菌组.基因测序和KEGG富集分析发现,15℃时菌组Mix-4差异表达的基因显著富集于Cell cycle通路中,包括氧化磷酸化(ATP生成反应)通路和内质网蛋白合成通路,同时与光合作用相关的蛋白基因psaB、psbA及rbcL的表达量均发生显著上调,这可能是Mix-4菌群在较低温度下(15℃)提升铜绿微囊藻休眠体光合效率F_v/F_m并促进其复苏的分子机理.
|
|
|
|
1 |
邹万生;王智;宋齐生;罗玉双;王文彬;彭保发;杨品红;;菌群条件下铜绿微囊藻休眠体复苏期间光合效率变化[J];环境科学学报;2018年10期 |
2 |
郝赤,闫春仙,R.M.Wilkins,C.Rajenderan;铜绿微囊藻毒素LR提取的研究[J];中国病毒学;2000年S1期 |
3 |
高学庆,任久长,宗志祥,蔡晓明;铜绿微囊藻营养动力学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4期 |
4 |
何家菀,何振荣,俞家禄,俞敏娟;东湖铜绿微囊藻毒素的分离与鉴定[J];海洋与湖沼;1988年05期 |
5 |
张青学,俞敏娟;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水华毒性及毒素的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1989年01期 |
6 |
邹万生;王智;宋齐生;罗玉双;刘良国;杨品红;;两株浅层底泥菌对铜绿微囊藻休眠体复苏的调控作用[J];环境科学学报;2017年11期 |
7 |
王霞,吕宪国,张学林;松花湖铜绿微囊藻无菌株的分离及其生长特征[J];中国环境科学;2004年05期 |
8 |
徐平,曾昭琪;有毒铜绿微囊藻M.aeruginosaPCC7820对氨基酸的吸收[J];水生生物学报;1994年02期 |
9 |
宋瑞峰;王国祥;徐瑶;邵继海;王中杰;刘洋;李仁辉;;利用real-time RT-PCR研究大型蚤对铜绿微囊藻毒素合成基因转录水平影响[J];湖泊科学;2011年01期 |
10 |
王崇;王海瑞;徐晓菡;吴辰云;孔海南;何圣兵;;光照与磷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交互作用[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年04期 |
11 |
施军琼;马剑敏;吴忠兴;;环境因子对铜绿微囊藻7820胞外多糖的影响[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
12 |
刘书宇;姜钦鹏;王岩;敖细勇;吴明红;;电子束辐射对铜绿微囊藻蛋白质及抗氧化体系酶活性的影响[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3年08期 |
13 |
季高华;许莉;王丽卿;;盐度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J];湖南农业科学;2011年13期 |
14 |
王翠华;吴彦;李国锋;李杰;;脉冲放电等离子体灭活铜绿微囊藻的实验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
15 |
张庭廷;何梅;吴安平;聂刘旺;;对羟基苯甲酸对铜绿微囊藻的化感效应以及对鲤鱼的毒性作用[J];环境科学学报;2008年09期 |
16 |
王习达,吴国荣,陆长梅,陈景耀,沙莎,王建安;两种温度条件下苯酚对铜绿微囊藻大型变种生长的影响[J];广西植物;2004年03期 |
17 |
郝赤,R.M.Wilkins,C.Rajenderan;铜绿微囊藻细胞培养与藻毒素LR提取的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00年06期 |
18 |
于淑池;姜燕;邓红英;汪晓莹;李晶玮;童轶璇;韩志萍;赵明星;;芦苇秆浸出液对铜绿微囊藻抑制作用的研究[J];淡水渔业;2013年02期 |
19 |
杨峰峰;何圣兵;李玫芳;戴鼎立;陈雪初;;铜绿微囊藻混养生长能力及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2年05期 |
20 |
余璐;;铜绿微囊藻毒株在获取铁的过程中对二价铁和三价铁的转换动力机制[J];中国环境科学;2010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