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氧水解酸化处理石化废水的生物降解特性
【摘要】:本研究采用微氧水解酸化技术处理石化废水,以抑制硫酸盐的还原,减少硫化氢的产生.同时,通过与厌氧水解酸化的对比试验,研究了微氧水解酸化的生物降解特性.微氧反应器的ORP控制在(-290±71)m V,厌氧反应器的ORP为(-398±31)m V.反应器运行近7个月的结果表明,在进水COD为202~514 mg·L-1、硫酸根浓度为350~650 mg·L-1及HRT为12 h时,微氧水解酸化反应器COD的平均去除率为31.2%,高于厌氧水解酸化的26.4%.厌氧出水的VFA浓度((2.34±0.60)mmol·L-1)高于微氧出水((1.89±0.48)mmol·L-1).微氧出水的平均比紫外吸收值(UV254/DOC)为0.017,显著低于厌氧出水(0.025),表明微氧环境可以提高兼性水解酸化菌的生理代谢功能,强化难降解芳香有机物和含共轭双键大分子化合物的去除.微氧水解酸化出水的硫离子浓度((0.11±0.04)mg·L-1)显著低于厌氧出水((1.27±1.22)mg·L-1).454焦磷酸测序结果表明:微氧水解酸化菌群中,变形菌门、绿弯菌门和放线菌门菌群丰度(所占比例分别为39.7%、20.3%、1.9%)高于厌氧水解酸化菌群(分别为36.9%、17.5%、1.3%),对难降解大分子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好;厌氧水解酸化菌群中拟杆菌门和酸杆菌门所占比例较大,酸化效果更好.在属的水平上,微氧水解酸化污泥中鉴定出的硫酸盐还原菌的种群多样性和丰度均低于厌氧污泥,这与其出水较低的硫离子浓度一致,表明微氧环境能够有效抑制硫酸盐还原菌的活性.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微氧水解酸化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石化废水预处理技术.
|
|
|
|
1 |
邵丕红,高南飞,崔志新,聂熹;废水高效水解酸化试验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
2 |
韩相奎,叶长兵,林年丰,刘文,艾胜书,宋世霞;异波折板高效水解酸化废水的处理技术[J];中国环境科学;2004年03期 |
3 |
李红莲;;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集控区印染废水[J];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
4 |
赵庆良;温鹏震;王琨;刘志刚;;气浮-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乳饮料废水[J];水处理技术;2008年12期 |
5 |
赵骞;;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工艺的探讨[J];甘肃科技;2008年19期 |
6 |
闫险峰;任南琪;刘天顺;李建政;闫从容;;水解酸化与产酸发酵工程运行控制参数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
7 |
徐丹丹;李晶;赵晨光;王佳佳;;水解酸化工艺的研究进展及应用[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0年01期 |
8 |
杨期勇;吴晓华;张新华;李国朝;陈季华;;涤纶碱减量废水的水解酸化预处理试验研究[J];石油化工安全环保技术;2010年03期 |
9 |
周键;王三反;;腈纶废水的水解酸化试验研究[J];工业用水与废水;2010年04期 |
10 |
周斌彬;帅卿;黄幍;;气浮—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乳制品废水[J];科技信息;2010年34期 |
11 |
李爱英;;水解酸化工艺特点及其效果评定指标问题探析[J];科技视界;2012年28期 |
12 |
赵慧霞;朱花;纪钦洪;于广欣;张振家;;煤制天然气废水的水解酸化法处理工艺[J];净水技术;2013年04期 |
13 |
陈新宇,陈翼孙,李长兴;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合成橡胶废水[J];化工环保;1997年04期 |
14 |
陈新宇,陈翼孙,李长兴;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处理合成橡胶废水研究[J];上海环境科学;1997年03期 |
15 |
沈耀良,王宝贞;水解酸化工艺及其应用研究[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9年06期 |
16 |
江乐勇;赵秀芹;宋乾武;吴琪;李志;王宏亮;武少伟;;水解酸化反应器形式对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效果影响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3年10期 |
17 |
孙美琴,彭超英,梁多;水解酸化预处理工艺及应用[J];四川环境;2003年04期 |
18 |
彭永臻;王建龙;王淑莹;高永青;;污水复合式厌氧水解酸化预处理试验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
19 |
张龙;刘伟京;吴伟;张双圣;王晓青;;同心圆复合式厌氧水解酸化反应器的中试应用与特性分析[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0年05期 |
20 |
刘沙沙;;水解酸化在水处理中的应用[J];北方环境;2013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