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气体电子倍增器的位置灵敏快中子探测器优化设计
【摘要】:采用聚乙烯转换层的气体电子倍增器(Gas Electron Multiplier,GEM)探测器具有快中子探测、较高时间分辨及位置分辨等性能,能很好地满足中国散裂中子源(Chinese Spallation Neutron Source,CSNS)大气中子谱仪束流监测的需求。采用蒙特卡罗仿真软件Geant4(GEometry ANd Tracking,version 4)对探测器的物理过程进行模拟,研究7 MeV、10 MeV、14 MeV三种不同能量中子的探测效率与聚乙烯转换层厚度的关系;并研究不同厚度阻止层对反冲质子出射能量、角度以及探测器探测效率的影响。此外模拟计算了反冲质子在不同厚度气体中的能量沉积以及探测器的γ射线灵敏度。最后根据模拟参数制作探测器样机并进行了初步的中子束流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探测器采用2 mm聚乙烯转换层、200μm铝阻止层以及4 mm工作气体时,探测器具有良好的二维成像能力,位置分辨率可达2.9 mm。
|
|
|
|
1 |
王强;曾丽娜;黄坡;郑春;;固体反冲质子辐射转换体THGEM快中子探测器特性模拟研究[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14年05期 |
2 |
宋文杰;新型快中子探测器研制成功[J];真空;1992年04期 |
3 |
宋文杰;新型快中子探测器研制成功[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1992年06期 |
4 |
李振;沈志辉;甘雷;;微结构半导体中子探测器研究进展[J];现代应用物理;2017年02期 |
5 |
王辉;庞希顺;尚修盛;;井下3He中子探测器模拟前端电路的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5年09期 |
6 |
胡选文
,周祖英;慢化球中子探测器效率的实验刻度[J];原子能科学技术;1981年01期 |
7 |
宋仔峰;叶树蓁;陈子瑜;沈激;;GEM热中子探测器中硼转换体研制[J];核技术;2010年09期 |
8 |
李波均;张建华;彭太平;王立宗;朱学彬;;“核-光转换”中子探测器物理结构的优化设计[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13年10期 |
9 |
郝子锐;范功涛;刘龙祥;王宏伟;张岳;胡新荣;李鑫祥;王俊文;匡攀;戈松雨;;4π平坦效率~3He中子探测器阵列的设计与模拟分析[J];核技术;2020年11期 |
10 |
王明冲;;重水堆长寿命中子探测器[J];国外核新闻;1981年09期 |
11 |
牛胜利,张前美,付竹明,赵军;闪烁纤维中子探测器灵敏度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03年03期 |
12 |
杨巧荣;兰长林;姚泽恩;江历阳;于伟翔;;~3He球形4π中子探测器的设计研究[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11年07期 |
13 |
沈冠仁,撒骏,黄糖籽,于春英,唐洪庆,隋庆长;快中子探测器的效率刻度[J];原子能科学技术;1987年01期 |
14 |
丁洪林,唐祖梅,张秀凤;~6LiF夹心半导体中子探测器[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1982年04期 |
15 |
孟欣;;SiC中子探测器结构和制备[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14年00期 |
16 |
张贵英;倪邦发;田伟之;王平生;刘存兄;黄东辉;吕鹏;肖才锦;胡炼;;以ISO标准检测自制气泡中子探测器测试结果的重现性[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06年00期 |
17 |
张宏俊,田青青;气泡中子探测器用于个人剂量监测[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04年06期 |
18 |
罗明;王义;程建平;李元景;张国光;李大海;;多气隙电阻板室快中子探测器性能模拟[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08年04期 |
|
|
|
|
|
1 |
李科;周健荣;周良;许虹;杨桂安;王艳凤;谢宇广;孙志嘉;胡碧涛;杨雷;宋跃;;多层涂硼GEM中子探测器的研究[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四卷)——中国核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9册(核技术经济与管理现代化分卷、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分卷、核测试与分析分卷)[C];2015年 |
2 |
曹锦云;;n-γ分辨快中子探测器研制[A];第八届全国核物理会议文摘集(下册)[C];1991年 |
3 |
欧阳晓平;李真富;张忠兵;;一种新型快中子探测器[A];第9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
4 |
李波均;张建华;彭太平;;“核-光转换”中子探测器物理结构的优化设计[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四卷)——中国核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9册(核技术经济与管理现代化分卷、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分卷、核测试与分析分卷)[C];2015年 |
5 |
靳根明;邬恩九;;4π中子探测器系统的设计[A];第八届全国核物理会议文摘集(下册)[C];1991年 |
6 |
陈元柏;;中子探测器的研究[A];第三届散裂中子源多学科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
7 |
李锋;江晓;林成生;陈炼;梁福田;金革;;大面积中子探测器阵列系统的测试与标定技术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1)[C];2008年 |
8 |
王栋;蔡易平;席治国;唐章奎;鲁建;严小松;;“裂变-电子收集”中子探测器的初步实验研究[A];第十八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6年 |
9 |
王艳凤;孙志嘉;祁辉荣;温志文;;多丝正比室中子探测器原型样机的研制[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四卷)——中国核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9册(核技术经济与管理现代化分卷、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分卷、核测试与分析分卷)[C];2015年 |
10 |
张贵英;倪邦发;田伟之;吕鹏;肖才锦;王平生;黄东辉;刘存兄;沈立;杨伟涛;胡炼;;自制气泡中子探测器的稳定性监测[A];第十一届全国活化分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
11 |
李锋;江晓;林成生;陈炼;梁福田;金革;;大面积中子探测器阵列系统的测试与标定技术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
12 |
倪邦发;张贵英;李丽;田伟之;王平生;黄东辉;张兰芝;刘存兄;;固体气泡中子探测器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核物理大会暨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
13 |
范锐锋;马景芳;文延伟;;小型中子探测器的抗振结构[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5)[C];2005年 |
14 |
吴冲;张强;孙志嘉;周健荣;唐彬;许虹;杨桂安;王艳凤;;闪烁体型中子探测器的初步模拟研究[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二卷)——中国核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6册(核物理分卷、计算物理分卷、粒子加速器分卷)[C];2011年 |
15 |
王冬;何彬;;一种有利于n-γ甄别的组合闪烁体快中子探测器[A];全国第五届核仪器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
16 |
朱志甫;彭俊波;王智栋;邹继军;汤彬;黄河;瞿金辉;彭新村;王炜路;邓文娟;;GaN中子探测器的制备[A];第十九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8年 |
17 |
蒋勇;甘雷;吴健;范晓强;邹德慧;李勐;鲁艺;张翼;代少丰;荣茹;;硅半导体中子探测器测量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
18 |
郭洪生;潘文明;何锡钧;;银激活中子探测器灵敏度标定实验[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2)[C];2002年 |
19 |
缪正强;杨军;张强;赵相锋;王道华;;基于IP和径迹探测方法的快中子探测器[A];第十二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
20 |
孙志嘉;杨桂安;许虹;周健荣;王艳凤;刘荣光;刘贲;周良;董静;杨雷;李仪;;CSNS谱仪-中子探测器初步设计[A];第十五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