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藻水臭氧预氧化过程有机物转化及消毒副产物生成势
【摘要】:研究了高藻水预氧化处理过程中,不同臭氧氧化程度及不同pH值条件下,藻类有机物释放与转化规律以及氯化消毒副产物(DBPs)的生成特性.结果表明,臭氧投加量为28.92 mg·L-1时藻去除率达36%.随着臭氧投加量的增加,藻的去除率进一步增加,类腐殖酸先增加后持续减少,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类富里酸和类芳香蛋白物质持续减少;低投加量的臭氧对二氯乙腈(DCAN)、三氯乙腈(TCAN)生成势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但会增加三氯硝基甲烷(TCNM)以及1,1,1-三氯丙酮(1,1,1-TCP)前体物,随臭氧投加量增大,DBPs生成势显著增大.酸性条件下臭氧对藻的去除效果最好,UV254以及总有机碳(DOC)均随pH的增大有所上升,但变化较小;臭氧氧化可降解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降解效果受pH影响较小,类腐殖酸有机物随pH值增大而减少;DCAN、TCAN生成势随pH增大有所降低,TCNM生成势在pH=10条件下最高,1,1,1-TCP生成势在pH=7条件下最高.
|
|
|
|
1 |
董丽丽,黄骏雄;饮用水消毒副产物及其分析技术[J];化学进展;2005年02期 |
2 |
文竹青;何少华;高伟;;环境友好消毒剂二氧化氯的灭活效果和消毒副产物[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08期 |
3 |
叶必雄;王五一;魏建荣;杨林生;鄂学礼;;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的消减措施[J];环境化学;2008年04期 |
4 |
楚文海;高乃云;;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饮用水新生含氮消毒副产物氯代乙酰胺[J];分析化学;2009年01期 |
5 |
郝丽萌;;测定水中二氧化氯及其消毒副产物的研究进展[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
6 |
林英姿;姜明基;吴超;梁燕;;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前体物的控制技术研究现状[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1年10期 |
7 |
林英姿;吴超;;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及其控制研究现状[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2年10期 |
8 |
郭键勇;陆少鸣;胡常浩;刘金翠;李少文;;中置活性炭滤池工艺消毒副产物的控制[J];水处理技术;2013年03期 |
9 |
严汉林;严啸威;李严宽;;常用饮用水消毒剂比较及其消毒副产物的分析与控制[J];四川环境;2013年03期 |
10 |
侯小平,何成杰,牟世芬;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及常见阴离子的离子色谱分析[J];环境化学;1992年04期 |
11 |
张绍园,姜兆春,王菊思;饮用水消毒副产物控制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J];水处理技术;1998年01期 |
12 |
赵鹏;裘立晓;金晓霞;乌杰;;饮用水中五种消毒副产物顶空-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检测[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4年04期 |
13 |
董海山,曾抗美;控制饮用水消毒副产物的研究状况与评述[J];重庆环境科学;2000年06期 |
14 |
葛飞,杨天军;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的形成机理与控制技术研究[J];湖北化工;2001年06期 |
15 |
刘忠义;用强化絮凝作用减轻适应消毒/消毒副产物法规的压力[J];饮料工业;2001年04期 |
16 |
徐丽,于晓英;二氧化氯消毒剂性能及其消毒副产物的毒性[J];辽宁化工;2003年09期 |
17 |
陈超,张晓健,朱玲侠,何文杰,韩宏大,胡建坤;控制消毒副产物及前体物的优化工艺组合[J];环境科学;2005年04期 |
18 |
韩文亚,张彭义,祝万鹏,李雪婷;水中微量消毒副产物的光催化降解[J];环境科学;2005年03期 |
19 |
陈超;张晓健;朱玲侠;何文杰;韩宏大;;高藻期控制消毒副产物及其前体物的优化工艺组合[J];环境科学;2007年12期 |
20 |
苗婷婷;何静;;水处理中亚硝胺类消毒副产物的研究进展[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08年0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