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长期不同施肥对暗棕壤甲烷氧化菌群落特征与功能的影响

杨芊葆  范分良  王万雄  梁永超  李兆君  崔喜安  魏丹  
【摘要】:不同施肥方式对我国旱地农田土壤甲烷氧化影响的微生物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利用PCR-DGGE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结合甲烷氧化速率和土壤性质测定,探索了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暗棕壤的"土壤性质-甲烷氧化菌群落特征-土壤甲烷氧化速率"关系.结果表明,有机肥和无机肥配施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甲烷氧化速率,降幅为61.2%,而单独施用有机肥或无机肥对暗棕壤甲烷氧化速率的影响不显著;与对照相比,有机肥处理土壤甲烷氧化菌多样性指数增加91.9%,有机肥和无机肥配施处理增加102.5%,而单施无机肥后土壤甲烷氧化菌多样性指数变化不明显;有机肥处理土壤的pmoA基因丰度显著增加,平均pmoA基因丰度为不施用有机肥的12.7倍;土壤甲烷氧化速率与甲烷氧化菌的群落结构和比活性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63和0.684,但与甲烷氧化菌群落丰度和多样性不相关;甲烷氧化菌的群落结构和比活性与土壤pH值、全氮和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上述结果说明,长期不同施肥可以通过改变暗棕壤的pH值、全氮和有机质含量等土壤性质,改变甲烷氧化菌群落结构和比活性,进而影响土壤甲烷氧化速率;有机肥和无机肥配施土壤甲烷氧化菌多样性和丰度大幅度增加,而甲烷氧化速率却显著降低,说明有机肥和无机肥配施土壤中只有部分微生物发挥了甲烷氧化活性,但有待进一步研究.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倪永清;史学伟;郑晓吉;顾燕玲;徐宇丽;程国栋;;冻土甲烷循环微生物群落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J];生态学报;2011年13期
2 潘剑君;郝珖存;孟静娟;;中国土壤有机碳分解特征研究初报[J];土壤;2011年04期
3 李珊珊;耿增超;姜林;佘雕;罗志伟;;秦岭火地塘林区土壤剖面碳氮垂直分布规律的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贾长江;;森林土壤学研究[J];北京农业;2011年12期
5 江凌玲;詹艺凌;韦善君;;脂肪酸分析技术在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现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7期
6 魏琳;鞠敏睿;;永前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1年04期
7 黄坚雄;陈源泉;隋鹏;高旺盛;王彬彬;吴雪梅;熊杰;史学朋;孙自广;;农田温室气体净排放研究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08期
8 宫莉;王国华;齐学军;;天然次生林下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的初步研究[J];防护林科技;2011年04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11 ;[J];;年期
12 ;[J];;年期
13 ;[J];;年期
14 ;[J];;年期
15 ;[J];;年期
16 ;[J];;年期
17 ;[J];;年期
18 ;[J];;年期
19 ;[J];;年期
2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郑勇;刘新展;张丽梅;贺纪正;;添加不同营养元素对水稻土甲烷氧化菌氧化CH_4能力的影响[A];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杨联安;刘兴昌;陈楠;;基于GIS的中尺度土壤空间分布规律研究——以西安市为例[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3 卢艳丽;白由路;杨俐苹;王磊;王贺;;东北平原不同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光谱反演模型同质性研究[A];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韩富伟;张柏;宋开山;王宗明;李建平;;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度分级及侵蚀背景的空间分析——以长春市双阳区为例[A];水土保持发展战略——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及水土保持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张秋芳;刘波;林营志;唐莉娜;史怀;杨述省;周先冶;;土壤微生物群落磷脂脂肪酸(PLFAs)生物标记多样性分析[A];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二届全国农业微生物研究及产业化研讨会》和《第十一届全国杀虫微生物学术研讨会》暨《湖北省暨武汉市微生物学会和内蒙古微生物学会2008年会》论文摘要[C];2008年
6 李艳;;合理施用肥料 促进生态农业市建设[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7 阮传清;陈建利;苏明星;陈燕萍;韩文福;刘波;;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s)方法分析杨桃与荔枝长期生长地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A];第三届全国微生物资源学术暨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运行服务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刘静宇;孟静静;黄少鹏;丁志强;盛静卫;;吉林省靖宇县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分布规律分析[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郑聚锋;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南方典型性水稻土有机碳矿化与CO_2、CH_4产生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2 郝桂娟;大兴安岭东麓旱作丘陵区耕地质量演变与可持续利用[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芊葆;长期不同施肥对中国东北黑土甲烷氧化菌群落特征与功能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2 张艳华;有机酸对森林暗棕壤磷的释放效应[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3 刘宝东;实验室培养条件下森林暗棕壤的氮矿化特征[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4 魏晋;不同区域森林土壤甲烷氧化及其影响因子的初步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5 宋金凤;凋落物中的有机酸及其对森林土壤的磷释放效应[D];东北林业大学;2003年
6 曹楷;外源硒在暗棕壤—蔬菜体系中的转化机理[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7 鞠敏睿;小兴安岭森林土壤氮形态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8 孙善彬;华北平原典型农田甲烷通量及其影响因子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9 任晓宇;苯酚、苯胺和铜离子在土壤中交互作用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8年
10 徐艳霞;土壤类型、大豆品种(系)和生育期对大豆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