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饮用水除氟材料Bio-F的除氟特性和比较研究
【摘要】:对3种传统除氟剂活性氧化铝、骨炭和改性沸石与自制的新型生物除氟剂Bio-F的除氟性能及影响因素(材料粒径、pH值、吸附时间、水样含氟浓度、其它离子、再生能力等)进行了比较,并模拟动态实验评估了这4种除氟材料对实际高氟地下水处理的效果.结果表明,Bio-F生物除氟剂对F-的吸附过程符合Lagergren一级吸附动力学特征(R2=0.958 0),吸附速率较快,且该过程属于吸热反应;Bio-F吸附F-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R2=0.999 2),吸附容量高,静态吸附容量可达4.088 3mg.g-1,分别约是活性氧化铝和改性沸石的1.8和5.8倍.4种除氟材料吸附容量与氟浓度正相关,与吸附剂粒径负相关.高浓度的CO32-、HCO3-明显抑制Bio-F的除氟(p0.05),但高浓度的Ca2+、NO3-、HPO42-有利于Bio-F的除氟(p0.001).Bio-F除氟最佳停留时间3~4 min,远远低于沸石20 min和活性氧化铝11 min.在pH 4.0~9.0范围内Bio-F可保持90%以上吸附F-的能力.再生性能稳定,10次再生后吸附容量变化不超过15%.Bio-F综合性能优于其它3种传统除氟剂,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推广有显著优越性.
|
|
|
|
1 |
黎原小溪;王银叶;刘蕴娴;;纳米分子筛处理低浓度含氟地下水的试验研究[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
2 |
王云波,谭万春,王晓昌,吴方同,任伯帜;饮用水沸石除氟的实验研究[J];净水技术;2002年03期 |
3 |
黄衍初,姜兆春,曲长菱;饮水除氟剂的应用[J];环境化学;1994年06期 |
4 |
董庆洁,宋宽秀;锆水合氧化物除氟剂制备的研究[J];天津理工学院学报;1998年S1期 |
5 |
王云波;谭万春;;高氟水沸石除氟的效果研究[J];干旱环境监测;2007年03期 |
6 |
任家生;ZDB-150低温吸附泵吸附容量的讨论[J];电子器件;1981年02期 |
7 |
朱海军;廖家莉;张东;康厚军;刘期凤;杨远友;刘宁;;土壤腐殖酸的提取及其对~(241)Am的吸附[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
8 |
牛进龙;管进喜;贾媛媛;何琳;丁雪红;孙元俊;;可再生吸附法脱除冷凝液中有机物中试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8年17期 |
9 |
黄华尧;马丽娥;闫月明;王兴超;;固体清除剂吸附CO_2容量的测定[J];舰船防化;2011年01期 |
10 |
杨绪杰,王兴利,陆路德,汪信;硅胶表面螫合剂吸附重金属离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2期 |
11 |
刘建荣,武丽文,李晋;合成骨炭除氟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1996年05期 |
12 |
杨伟华;颗粒活性炭吸附城市污水的试验研究[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
13 |
徐福根;章小兵;;超设计负荷下分子筛纯化器运行分析及改进措施[J];通用机械;2007年08期 |
14 |
王荣生;李震;杨彩凤;龚卫俊;安莹;;ZBAF中沸石对铵氮的吸附特性试验研究[J];净水技术;2007年05期 |
15 |
王鼎;;粉末状骨炭用于饮用水除氟的试验研究[J];水资源保护;2008年01期 |
16 |
林金春;高恒;温建华;林秀兰;陈孝云;;微波加热在活性炭再生中应用研究进展[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8年23期 |
17 |
杨娟;杨宏伟;何崇;祝万鹏;;吸附-超滤工艺用于饮用水除氟的试验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9年11期 |
18 |
黄流雅;胡娟;张巍;杨植东;林匡飞;应维琪;;颗粒活性炭吸附去除水中三氯乙烯的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9年09期 |
19 |
吴维;刘志滨;谭浩强;何文杰;韩宏大;吕宝和;;粉末活性炭去除水中氯丁二烯的研究[J];供水技术;2010年02期 |
20 |
傅红宇;罗文博;沈亦佳;李江航;李锦富;张君丽;王刚;;~(68)Ge-~(68)Ga发生器吸附剂SnO_2的制备[J];核化学与放射化学;2011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