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精氨酸的钝齿棒杆菌在高低供氧条件下的差异蛋白质组学初步研究
【摘要】:溶氧水平直接影响钝齿棒杆菌合成精氨酸产量的高低,运用双向电泳结合MALDI-TOF-MS及MS/MS质谱鉴定技术的方法对高低供氧条件下高产精氨酸的钝齿棒杆菌的胞内可溶性蛋白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钝齿棒杆菌菌体蛋白的等电点主要分布在4~7的范围内,采用pH4~7的IPG胶条进行分离,得到了645±12个蛋白点。通过软件比对分析发现,在高低两种供氧条件下存在32个显著差异的蛋白点,成功鉴定出了其中的29个蛋白点,代表了27种差异蛋白。采用数据库检索发现这些蛋白参与不同的代谢途径,包括糖类代谢、氨基酸代谢及能量代谢等。其主要集中在HMP途径、TCA循环和尿素循环。分析结果表明,在高供氧条件下能量代谢水平提高,HMP途径的增强可明显缓解高供氧条件下的氧化压力,同时TCA和尿素循环途径活跃有利于精氨酸的合成。
|
|
|
|
1 |
钱小红;蛋白质组与生物质谱技术[J];质谱学报;1998年04期 |
2 |
刘广军,高洪涛;蛋白质组分离方法及其进展[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
3 |
;小RNA对蛋白质组产生巨大影响可影响数百种蛋白质的表达[J];中国食品学报;2009年01期 |
4 |
王彦,高明霞,谷雪,张祥民;鼠肝蛋白质组的纳升级多维液相色谱分离[J];色谱;2005年01期 |
5 |
钱小红,王京兰,蔡耘,罗凌,万晶红,贺福初;肽质量指纹谱技术的建立及其在人肺癌细胞蛋白质组研究中的初步应用[J];质谱学报;1999年Z1期 |
6 |
张国安,许雪姣,张素艳,樊惠芝,杨芃原;蛋白质组的分离与分析及其应用进展[J];分析化学;2003年05期 |
7 |
马歌丽;蛋白质组研究的进展[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
8 |
齐秀兰,曾绍钧,周忠喜;L-赖氨酸高产菌株的选育及发酵培养基优化[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
9 |
熊筱晶,窦文芳,许正宏,陶文沂;L-精氨酸高产菌的诱变育种及其摇瓶产酸条件[J];食品与生物技术;2003年02期 |
10 |
赵渝;郭鲁申;徐亚同;周霞;陆贻通;;GDO Ⅰ酶阻断对芳烃降解途径的影响(英文)[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
11 |
刘宁;李子健;刘志强;刘淑莹;韩启德;张幼怡;;苯肾上腺素诱导乳鼠心肌细胞蛋白质表达变化的蛋白质组分析[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6年01期 |
12 |
宋燕青;邓树海;汪涛;张四喜;;蛋白质芯片在蛋白质组分离分析中的应用[J];食品与药品;2006年04期 |
13 |
刘红;;青霉素产生菌产黄青霉的蛋白质组分析:工业菌株改良过程中蛋白质变化的表征[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0年07期 |
14 |
徐昕荣;朱斌;马瑜璐;;基质辅助激光解析飞行时间质谱快速测定水解胶原蛋白粉分子量[J];分析科学学报;2011年03期 |
15 |
王弘;齐秀兰;李福德;;紫外诱变原生质体选育赖氨酸高产菌株[J];生物工程学报;1990年01期 |
16 |
齐秀兰,王军丽;硫酸二乙酯诱变原生质体选育赖氨酸高产菌株的研究[J];药物生物技术;1998年01期 |
17 |
石炳兴,李景川,元英进,胡宗定;抗生素药物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过程工程学报;2002年05期 |
18 |
李蕾,应万涛,杨何义,蔡耘,钱小红;蛋白质组研究中的二维电泳分离技术[J];色谱;2003年01期 |
19 |
;新丝绸之路 从宁夏崛起——记宁夏蚕宝科技实业有限公司[J];宁夏画报(时政版);2011年03期 |
20 |
陈雪岚;熊勇华;陶文沂;王正祥;许正宏;;野生型与突变型钝齿棒杆菌生物合成精氨酸基因簇arg JBDFR的生物信息学比较[J];食品科学;2007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