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培养液脱H_2S及副产物的性质
【摘要】:以氧化亚铁硫杆菌培养液和酸性Fe2(SO4)3溶液为吸收剂,采用优化的工艺条件进行了H2S的脱除实验,并对微生物培养液脱H2S后的副产物硫磺的相关性质进行了测定分析,以期为工业应用中硫磺回收工艺的设计提供参考。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微生物培养液脱H2S比单纯使用酸性Fe2(SO4)3溶液的效果好,反应进行45min后,脱硫率仍可保持在90%以上;微生物培养液脱H2S后的副产物硫磺颗粒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完全溶于二硫化碳和四氯化碳,密度为1.90g.cm-3,熔点为121℃;该颗粒为不规则球形,在溶液中极易发生团聚现象,加入分散剂后测得平均粒径为5.09μm;该副产物硫磺具有亲水性,在工业应用上优于具有疏水性的升华硫和酸性Fe2(SO4)3溶液脱H2S产生的硫;该副产物硫颗粒在溶液中的沉降速度为0.125×10-2m.s-1。
|
|
|
|
1 |
李万全;张永奎;王敏;陈宁;梁颖;黄亚洁;;生物氧化再生脱硫液的影响因素研究[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7年03期 |
2 |
李发永,曹作刚,刘相,张海鹏,李阳初;含H_2S酸性气体处理新工艺过程研究[J];化学工程;2001年04期 |
3 |
王丽琴,王晓琪,马永强,丁观中;纸带 光纤技术对硫化氢气体测量的初探[J];分析试验室;2002年04期 |
4 |
罗洪君,单希林,赵政维,徐国臣,郝赫超;用选择性催化氧化法脱除加氢富气中的硫化氢[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
5 |
任毅,崔志新;螺旋焊管抗H_2S应力腐蚀试验研究[J];鞍钢技术;2001年04期 |
6 |
邹振球;氢气净化器的失效分析[J];化工设备与管道;2003年04期 |
7 |
羊依金;李志章;邹长武;王恒;;脱硫细菌的培育及最佳生长条件的研究[J];四川环境;2006年06期 |
8 |
李茹;张书平;崔心水;缪纬;张丹;王美超;张亚楠;;氧化亚铁硫杆菌生长特性的研究[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
9 |
逄奉建;大型粘胶纤维厂废气治理的比较与分析[J];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02年02期 |
10 |
牛新书,杜卫民,杜卫平,蒋凯;NdFeO_3纳米晶的合成及气敏性能[J];中国稀土学报;2003年05期 |
11 |
向廷生,万家云,蔡春芳;硫酸盐还原菌对原油的降解作用和硫化氢的生成[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4年02期 |
12 |
石玲,孙宝盛,张延青,黄明娜;SO_4~(2-)、COD、Fe~(2+)、Cu~(2+)及其交互作用对消化气中H_2S含量的影响[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
13 |
周培国;郑正;彭晓成;王艳锦;帖靖玺;;氧化亚铁硫杆菌浸出线路板中铜的研究[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6年12期 |
14 |
徐绍霞;张永奎;陈宁;梁颖;李万全;;电位法在氧化亚铁硫杆菌氧化过程中的应用研究[J];四川化工;2006年06期 |
15 |
李骞;杨永斌;姜涛;邱冠周;;无菌和有菌体系下砷黄铁矿氧化的电化学[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
16 |
彭晓成;郑正;罗兴章;周培国;王艳锦;;氧化亚铁硫杆菌在废弃线路板粉末上的吸附及对Cu的浸出[J];河南科学;2007年05期 |
17 |
王冰;李文哲;;生物滴滤塔去除沼气中硫化氢的研究[J];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2007年06期 |
18 |
梅健;陶秀祥;刘金燕;蔡培;;生物脱硫中氧化亚铁硫杆菌对亚铁离子氧化的研究进展[J];煤炭工程;2008年05期 |
19 |
王艳锦;郑正;聂耳;;不同底物氧化亚铁硫杆菌生长特性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年06期 |
20 |
马超杰;黄学敏;凌海志;袁博文;;紫外诱变筛选高效氧化亚铁硫杆菌[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年1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