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响应面方法的轴承多应力加速模型建模与验证技术
【摘要】:针对轴承加速寿命试验中多应力加速模型欠缺、失效规律认识不到位等科学问题,首先,深入分析真空、温度、预紧力、转速、微重力环境下,液体润滑轴承的界面微观失效模式及机理;然后,推导和建立考虑上述多应力综合作用机理的微观接触统一润滑模型,研究给出基于改进牛顿-拉夫逊法的数值解算方法;其次,设计5因素5水平的正交仿真方案,开展真空、温度、预紧力、转速、微重力的失效规律仿真与分析,获得微观接触界面膜厚、压力峰值、摩擦系数、最大下表面应力随应力水平及接触区尺寸变化的失效响应值;最后,建立了基于响应面方法辨识真空、温度、预紧力、转速、微重力水平与失效响应值之间的多应力加速模型,并对其进行试验验证及工程应用,奠定了空间轴承加速寿命试验的模型基础.
|
|
|
|
1 |
黄小凯;刘守文;黄首清;姚泽民;;基于响应面方法的轴承多应力加速模型建模与验证技术[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9年07期 |
2 |
王少萍,李沛琼,王占林;双应力加速模型的建立及参数估计[J];航空学报;1994年02期 |
3 |
李海波;张正平;胡彦平;;加速寿命试验方法及其在航天产品中的应用[J];强度与环境;2007年01期 |
4 |
张涛;陈晓阳;顾家铭;魏超;;航天轴承精度寿命研究现状及展望[J];导航与控制;2018年01期 |
5 |
马小梅,邓四二,梁波,张志华,张慧;航天轴承摩擦力矩的试验分析[J];轴承;2005年10期 |
6 |
Thomas A.Bushar
,于霆;雷达方位轴承的设计、选择和应用[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1981年04期 |
7 |
陈军;邓明;郭剑锋;李燕;;航空发动机轴承腔的热分析计算[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7年10期 |
8 |
冯杰,胡燕鸣,杨嘉霖;飞机方向舵轴承的设计改进[J];航空制造技术;2004年02期 |
9 |
西印;;火箭达因公司研制新轴承来延长航天飞机发动机组合件寿命[J];国外导弹与航天运载器;1992年11期 |
10 |
夏光耀;快速获取高速转子试验用轴承[J];航空科学技术;2000年01期 |
11 |
王群;某型发动机轴承试验故障分析[J];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2003年04期 |
12 |
谢向宇;方明伟;罗军;徐进;陈煜;;航空发动机轴承滑蹭损伤形貌分析[J];轴承;2017年09期 |
13 |
黄珺;吴明忠;;无轴承尾桨柔性梁设计和试验验证[J];直升机技术;2014年01期 |
14 |
李斌;王锁芳;刘勇;;轴承腔内油气两相流动与换热的数值模拟[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11期 |
15 |
陈国定;陈薄;王军;陈晨;;轴承腔中油滴尺寸分布和沉积特性[J];机械工程学报;2011年10期 |
16 |
;航空高速防滑轴承问世[J];哈尔滨轴承;2003年01期 |
17 |
高利霞;李贵林;赵强;;陶瓷混合轴承与全钢轴承拟动态性能对比[J];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2016年03期 |
18 |
李建华;邓四二;马纯民;;陀螺仪框架灵敏轴承摩擦力矩影响因素分析[J];轴承;2006年07期 |
19 |
葛治美,韩振兴,张恩和,李国权,邢俊;航空发动机轴承腔热分析计算[J];航空动力学报;2005年03期 |
20 |
孙丽;张俊;;陀螺用H型动压气浮轴承电机启动特性[J];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2012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