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基于生态足迹的湖北省耕地安全研究

常胜  
【摘要】:为研究湖北省耕地资源安全状况,采用生态足迹方法,对湖北省2007年耕地生态足迹进行计算,该年湖北省人均耕地生态足迹为0.90665 gha,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74367 gha,耕地资源利用总体上呈不可持续性,人均生态赤字为0.16298 gha.经分析其主要原因是消费结构不合理和养殖业的产出效率低下造成的.最后提出了区域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罗瑜斌;;专题研究[J];国际城市规划;2008年02期
2 熊焰;;“超载”的地球[J];中国中小企业;2010年02期
3 顾晓薇;第一届“环境指标:生态包袱与生态足迹”两岸学术交流会在沈阳召开[J];地理学报;2004年03期
4 赵先贵,肖玲,兰叶霞,王书转,马彩虹;陕西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动态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5年04期
5 闻洁;;湖北化石燃料土地生态足迹动态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年14期
6 陈正言;宫明达;赵利东;;大庆市1997~2003年生态足迹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6年03期
7 王鹏,田亚平;衡阳市可持续发展状况的生态足迹模型定量评估[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8 ;生态与环境[J];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2005年01期
9 ;生态足迹[J];环境;2000年12期
10 ;科技速览[J];中国科技财富;2006年05期
11 侯湖平;丁忠义;刘严军;金波;杨向飞;廖强;;基于生态足迹的潞安矿区土地利用可持续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1期
12 ;中国生态足迹报告(下)[J];世界环境;2008年06期
13 常斌,熊利亚;基于RS和GIS的生态足迹分析(英文)[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05年01期
14 ;亚太区2005生态足迹与自然财富(下)[J];世界环境;2006年05期
15 李念军;常胜;;2007年重庆市生态足迹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16 岳东霞,李自珍,惠苍;甘肃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发展趋势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4年03期
17 王亚凤;谢先坤;温家洪;;江西省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18 许月卿;;基于生态足迹的北京市土地生态承载力评价[J];资源科学;2007年05期
19 范振刚;单宇;;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J];自然杂志;2009年05期
20 曾端香;肖能文;曾志红;孙广遥;范俊韬;罗建武;;北京亦庄地区生态足迹与承载力的分析预测[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鹏山;谢跟踪;苏珊;孟相彩;于蕾;;基于GIS的海口市滨海旅游区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2 许田;;生态服务价值在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及方法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3 丘君;陈利顶;傅伯杰;;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4 刘洋;蒙吉军;;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研究进展[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吴昊;李铁民;吴旭辉;符艳妍;郭晓春;;城市污泥制肥及应用前景[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6 唐银健;李竺;陈玲;;城市污泥土地利用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与科技应用专辑[C];2006年
7 黄湘;陈亚宁;;塔里木河干流上游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变化机制研究[A];第五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陳紫娥;;花东纵谷北段生态脆弱区与土地利用关系[A];海峡两岸环境与资源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C];2007年
9 于兴修;杨桂山;;西苕溪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水环境效应研究[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10 程五良;徐水云;陈玲;赵建夫;;城市污水厂污泥土地利用的重金属风险评价[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亚新;清代辽西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杜崇;松娕平原土地荒漠化与生态环境变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3 韩建刚;紫色土丘陵区土壤及养分流失机制与预测模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4 温仲明;纸坊沟流域近百年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环境响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5 张宇鹏;我国生态足迹区域差异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6 鲁凤;生态足迹变化的动力机制及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伟杰;基于GIS和生态足迹方法的东北亚地区生态安全评价[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2年
8 曲艳伟;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中国能源生态足迹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2年
9 郑江坤;潮白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对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的动态响应[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谢鸿宇;基于空间综合生态足迹分析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秋平;耕地生态足迹分异与安全影响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郭婷;基于生态足迹和土地承载力的唐山生态城初探[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张威;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辽宁省1998年—2007年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高中良;重庆市农业水土资源生态足迹动态研究—国家公顷法[D];西南大学;2010年
5 袁文博;基于生态足迹的南宁市生态安全评价[D];吉林大学;2010年
6 孙左猛;辽宁省生态足迹测算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陈余珍;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福建省林业生态足迹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8 杜红梅;唐山市生态足迹测度及动态分析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9 刘丽佳;吉林省旅游生态足迹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朱丹;湖南省居民生活消费生态足迹动态测度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国林;切实加强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N];安庆日报;2007年
2 李利彬;“生态足迹”警示全球[N];中国环境报;2004年
3 环境工程学专家 沈阳大学校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孙铁珩;你的生态足迹有多大[N];光明日报;2010年
4 实习记者 任敏;北京人均生态足迹最高[N];北京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赵晓展;人类生态耗竭已超五成 中国生态足迹量全球第二[N];工人日报;2010年
6 记者 任荃;支撑现有生活需1.5个地球[N];文汇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王胜男 北京地球村 毛达;缩减生态足迹 实现可持续发展[N];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
8 李利锋 徐彬;生态足迹列出大脚黑名单[N];中国绿色时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邓飞;1.2个地球才能维系中国式生存[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10 蒋永光;关注土地利用为重要主题[N];中国环境报;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