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积云与积云中的微物理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摘要】:美国大气辐射观测项目组进行的浅薄低云的光学辐射观测项目(RACORO)对出现在美国南部大平原的低云开展了为期五个月的观测,得到了大量层积云和积云中的数据。为了探究在层积云和积云中的微物理特征,采用伽马分布、对数正态分布、威布尔分布对微物理量的概率密度分布进行拟合,分析对比层积云和积云中微物理量的特征,并探讨两种云云滴谱离散度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以上三种概率分布函数对层积云和积云中的微物理量的概率密度分布拟合效果很好,绝大部分总体拟合度达到了0.80以上。综合看来,伽马分布对层积云内的微物理量拟合效果最好,对数正态分布对积云内的微物理量拟合效果最好。对比层积云与积云中微物理量的分布差异得到,在积云中云滴数浓度更高,而云滴的平均半径更小;积云含水量、标准差和离散度与层积云相当。在云滴谱离散度的影响因子方面,层积云和积云中离散度与云滴数浓度、垂直速度呈负相关关系,这是因为垂直速度越大,过饱和度越大,云滴浓度越大,离散度越小;垂直速度减小往往对应着夹卷增强和云滴蒸发,从而导致云滴浓度减小和离散度增大。
|
|
|
|
1 |
许焕斌;衡山云雾微结构起伏的初步观测试验[J];气象学报;1964年04期 |
2 |
李金玉;王旭;;伊犁河谷春季层积云微物理结构探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0期 |
3 |
王旭;李金玉;;伊犁河谷春季高层云滴谱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0期 |
4 |
黄美元,何珍珍,沈志来;暖性层积云中大云滴分布特征[J];气象学报;1983年03期 |
5 |
李金玉;王旭;;层积云和高层云中大云滴浓度和谱宽的对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1期 |
6 |
吴兑,何应昌,陈桂樵,陈汝珍,何绍钦,魏新尧,何观芳;广东省新丰江流域4—5月暖云的微物理特征[J];热带气象;1988年04期 |
7 |
姚克亚,林海;云滴浓度非正态起伏条件下水滴的重力碰并增长[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1985年03期 |
8 |
朱磊;陆春松;高思楠;YUM Seong Soo;;海洋层积云中的云滴谱宽度及其影响因子[J];大气科学;2020年03期 |
9 |
王维佳;董晓波;石立新;刘建西;张世林;刘平;;一次秋季暖云微物理结构探测试验[J];气象科技;2011年05期 |
10 |
王谦,游来光,胡志晋;新疆乌鲁木齐地区冬季层积云研究——个例的观测结果与分析[J];气象学报;1987年01期 |
11 |
李思聪;李昀英;孙国荣;宋文婷;;中国东部层积云发展过程中云微物理特征的演变[J];地球物理学报;2019年12期 |
12 |
郑国光;;对熵原理得出的理论云滴谱方程的验证[J];新疆气象;1988年02期 |
13 |
查光美,陈杰洲;光化县气团内部形成的层积云[J];气象;1982年09期 |
14 |
徐中华,张修平;层积云降雪[J];山东气象;1990年03期 |
15 |
吴兑;宁夏地区6—7月降水性层状云的云滴谱特征[J];气象;1987年09期 |
16 |
言穆弘,葛正谟;雷雨云极化降水起电机制的一种计算[J];高原气象;1983年03期 |
17 |
党娟;刘卫国;陶玥;;一次降水性层积云系的微物理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2016年06期 |
18 |
;Nature[J];科学中国人;2017年28期 |
19 |
徐中华,张修平;胶东半岛的层积云降雪[J];气象;1990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