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暴雨理论的发展历程与重要进展
【摘要】:中国东部位于东亚季风区,随着东亚夏季风的爆发、盛行和向北推进,东亚夏季风主雨带明显自南向北移动,在中国东部地区依次形成华南前汛期雨期、江淮梅雨季和北方雨季。这三个雨季和地区也是暴雨多发期和地区。因而中国地区的暴雨既不同于印度季风区的热带类型暴雨,也不同于北美与欧洲地区中纬度型的暴雨,它是由热带季风气流与来自中高纬的冷空气强烈相互作用下发生的,不但强度大,而且持续时间长和范围广。早在20世纪初期,中国科学家就开始研究中国暴雨,经过长期的努力,在暴雨理论、暴雨分析和预报方面,获得了重大的进展。本文将对中国暴雨的理论与重要进展作一综述和评论,共包括四个方面:(1)中国暴雨的主要气候特点;(2)中国暴雨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3)中国暴雨发生机理研究的主要成果;(4)未来中国对流尺度暴雨理论研究的挑战。
|
|
|
|
1 |
丁一汇;;中国暴雨理论的发展历程与重要进展[J];暴雨灾害;2019年05期 |
2 |
;中国暴雨的特点[J];湖南水利水电;2006年04期 |
3 |
李婧华;郑秋红;;“中国暴雨”主题文献计量分析[J];气象科技进展;2014年02期 |
4 |
王家祁,郑似苹,崔玉琴,顾文燕,许书平,陈务钢;中国暴雨地域分布概述[J];水文;1991年02期 |
5 |
孔锋;方建;吕丽莉;;1961—2015年中国暴雨变化诊断及其与多种气候因子的关联性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2018年01期 |
6 |
张建云;刘九夫;周国良;;中国暴雨统计参数特征与规律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06年02期 |
7 |
郭启豪;;中国暴雨的暴脾气[J];生命与灾害;2014年06期 |
8 |
丁一汇;;陶诗言先生在中国暴雨发生条件和机制研究中的贡献[J];大气科学;2014年04期 |
9 |
;《中国暴雨统计参数图集》通过鉴定[J];水文;2004年06期 |
10 |
刘九夫;;《中国暴雨统计参数图集》成果简介[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08年03期 |
11 |
邹进上,王梅华,张薇;中国暴雨区划初步研究[J];地理学报;1987年02期 |
12 |
寿绍文;;中国暴雨的天气学研究进展[J];暴雨灾害;2019年05期 |
13 |
傅云飞;;卫星主被动仪器遥感中国暴雨的研究进展[J];暴雨灾害;2019年05期 |
14 |
程麟生,Ying-Hwa Kuo,彭新东;中国暴雨中尺度系统发生与发展的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Ⅱ)数值模拟[J];应用气象学报;1993年03期 |
15 |
陈静;刘凑华;陈法敬;韦青;李嘉鹏;赵滨;杨东;张志刚;;一种基于可预报性的暴雨预报评分新方法Ⅰ:中国暴雨可预报性综合指数[J];气象学报;2019年01期 |
16 |
高 梅;“973”中国暴雨数据库[J];Annual Report of CAMS;2001年00期 |
17 |
王家祁,胡明思;中国暴雨面雨量极值分布[J];水科学进展;1993年01期 |
18 |
袁恩国,王景尧,廖移山;暖区区域性大暴雨中尺度系统发生发展的研究[J];气象科学;1991年01期 |
19 |
梁红丽,晏红明;“8.25”曲靖突发局地大暴雨的中尺度系统特征分析和数值模拟[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4年S1期 |
20 |
肖明坤,廖毓旺,文敏;珠海市前汛期大暴雨预报系统介绍[J];广东气象;1999年S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