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北方粳稻穗重指数及其与产量品质关系的研究

李红宇  郑桂萍  刘梦红  潘世驹  吕艳东  殷大伟  刘丽华  姜玉伟  周健  
【摘要】:为研究北方粳稻穗重指数及其与产量品质的关系,以东北地区近年来育成的水稻品种(品系)为试材,分别在辽宁、吉林和黑龙江进行比较试验,提出用穗重指数(PWI,单穗重与每穴穗数之比)反映穗数与穗(穗粒数和千粒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试材平均穗重指数0.155 g/穗,99%置信区间为[0.109,0.200],据此将参试材料划分为穗重型、中间型和穗数型。穗重指数与产量、穗粒数及决定穗粒数的穗部性状(一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粒率)、穗颈及倒2节间大小维管束数、株高、叶面积指数、上部三叶长宽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单位面积穗数和剑叶基角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穗重型品种产量显著高于穗数型品种。穗重指数与加工品质、营养品质、食味及相关指标显著负相关,与外观品质无明显关系,穗数型品种品质明显优于穗重型品种。穗重指数是综合反映穗数与穗大的明显指标。在稳定单穗重的基础上,适当降低穗重指数,可能是进一步提高产量、改善品质的有效途径。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徐玉元;;小麦平均穗重决选法在提纯复壮中的应用[J];农业科技通讯;1981年05期
2 徐玉元;;平均穗重决选法在小麦提纯复壮中的应用[J];河南农林科技;1981年06期
3 沈禹颖,阎顺国,朱兴运;高麦草生长及其结构与单株穗重关系的探讨[J];草业科学;1994年05期
4 谢崇华,陈永军;大穗重穗型水稻新品种冈优501[J];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年02期
5 高天重;;从栽培上防止小麦倒伏和增加穗数及穗重的措施[J];西北农业科学;1958年06期
6 李跃建;;广汉县小麦绵阳11号在不同产量水平下穗数穗重的作用[J];四川农学院学报;1983年01期
7 陈温福;张龙步;徐正进;;水稻穗重与叶片茎秆性状的关系[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87年02期
8 ;小麦的高产途径和今后发展方向的商讨[J];科技简报;1975年21期
9 蒋军民,刘少华;扬麦158单穗重提高途径的初步探讨[J];江苏农业科学;1997年06期
10 殷宏章;水稻的器官相对生长与经济产量——中期鞘叶比重与后期穗重的关系[J];作物学报;1964年01期
11 Н.Ф.Климашевская;许启桂;;小麦开花期根穗重比例的生理学意义与产量的关系[J];麦类作物学报;1988年04期
12 万安良,钟永模;水稻品种叶面积与穗重关系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1981年06期
13 杨长桃;马彬林;杨文珠;詹石安;彭宏;;影响早籼穗重的主要因素与库、源、流结构关系的浅析[J];三明农业科技;1997年01期
14 陈玉花;张清山;陆博;陈荣江;张万琴;;小麦茎秆性状与单穗重的相关分析与通径分析[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2年11期
15 胡世高;卜荣丽;李明;;小麦抗倒伏的力学分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16 许为钢;我国各麦区小麦品种穗重构成特点及生理成因[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3期
17 尹大海;;对燕麦穗重的限制性选择[J];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学报;1993年02期
18 陆根尧,俞信光,张雅静;大麦叶面积和芒对穗重影响的遗传分析[J];浙江农村技术师专学报;1992年02期
19 蔡玉生,陆增根,秦建国,陈建松;提高小麦单穗重的增产效应及其对策[J];上海农业科技;1999年02期
20 马文波,马均,明东风,许凤英,严志彬,孙晓辉;不同穗重型水稻品种剑叶光合特性的研究[J];作物学报;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小荣;陈志彬;;水稻单穗重和千粒重的遗传分析[A];中国作物学会50周年庆祝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雪梅;温光因子对不同穗重型稻米品质的影响及生理机制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进前;不同穗重类型常规粳稻品种的基本特点[D];扬州大学;2010年
2 马文波;不同穗重类型水稻品种源、流、库特性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强;早穗重在预防[N];湖北科技报;2007年
2 省农科院作物所 尹艳;粤甜三号、粤甜二号[N];广东科技报;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