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绒螯蟹性腺加热熟制前后挥发性成分和脂肪酸组成分析
【摘要】:对中华绒螯蟹生/熟性腺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离鉴定;同时测定了生鲜和熟制性腺中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所测四个样品中共检查出62种物质,对这些物质进行显著性差异分析和气味活性值计算后发现,雌/雄蟹性腺中的挥发性物质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在由生变熟的过程中,有大量的醛类、呋喃类、含氮类化合物、含硫类化合物产生,其中变化最为明显的为:3-甲基丁醛、2-甲基丁醛、辛醛、2-戊基呋喃、二甲基二硫化物等物质,这些物质通常具有较高的气味活性值(OAV值),对香气贡献较大。我们推断这些化合物可能是加热过程中由风味前提物质反应分解生成。中华绒螯蟹性腺脂肪酸中不饱和脂肪酸(UFA)高达75%左右,且在由生变熟的过程中,与风味相关性较大的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变化明显,变化趋势与挥发性物质的变化呈现正相关性,说明脂质是产生蟹性腺风味的重要前体物质。
|
|
|
|
1 |
任加云,潘鲁青,姜令绪;3种重金属离子对中华绒螯蟹鳃丝Na~+-K~+-ATPase活性的影响[J];中国水产科学;2004年04期 |
2 |
周开亚,高志千;RAPD标记鉴别中华绒螯蟹种群的初步研究[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999年02期 |
3 |
潘鲁青,任加云,吴众望;重金属离子对中华绒螯蟹肝胰脏和鳃丝SOD,CAT活力的影响[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
4 |
黄小红;陈宏惠;金艳冬;艾启青;王寿昆;;氨基酸对中华绒螯蟹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活力的影响[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9年02期 |
5 |
于慧子;陈舜胜;;中华绒螯蟹蟹肉和蟹黄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英文)[J];食品科学;2011年08期 |
6 |
王进科,朱清顺,周刚,张凤英;中华绒螯蟹感染类立克次氏体微生物的研究[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3年03期 |
7 |
张海琪;郑天伦;徐晓林;何中央;黄丽英;郑重莺;王扬;;HPLC-MS/MS技术在中华绒螯蟹硝基呋喃类代谢物残留量检测中的应用[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07年02期 |
8 |
王祥初;;梭子蟹[J];四川烹饪;2008年06期 |
9 |
陈舜胜;蒋根栋;;中华绒螯蟹蟹肉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J];食品科学;2009年20期 |
10 |
堵南山,赖伟,安婴,姜焕伟;中华绒螯蟹受精的细胞学研究[J];中国科学B辑;1992年03期 |
11 |
李文艳;康现江;郭明申;穆淑梅;耿雄飞;;Cd~(2+)对中华绒螯蟹的急性致毒研究[J];河北渔业;2008年02期 |
12 |
张永正;胡金春;周凡;邵庆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中华绒螯蟹中21种磺胺类药物残留[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
13 |
林海;周刚;杨益;李旭光;周军;王嘉骏;;曝气复氧对中华绒螯蟹养殖池塘水质的影响研究[J];水生态学杂志;2010年05期 |
14 |
郝永梅;孙振中;张玉平;戚隽渊;林惠山;;长江口九段沙中华绒螯蟹体内重金属和有机氯农药的分布特征[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
15 |
王兰,杨秀清,王茜,王定星;镉在河蟹五种组织器官的积累及对酯酶同工酶的影响[J];动物学报;2001年S1期 |
16 |
秦钦;张彤晴;陈炳耀;朱清顺;周刚;;不同生态环境中华绒螯蟹肉脂品质的比较[J];淡水渔业;2006年03期 |
17 |
范丽君;周忠良;陈东华;赵云龙;孙菊香;王群;;HgCl_2与CdCl_2对河蟹精子DNA损伤的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
18 |
洪美玲;陈立侨;顾顺樟;刘超;张璐;李二超;;不同温度胁迫方式对中华绒螯蟹免疫化学指标的影响[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7年06期 |
19 |
张娜;袁信华;过世东;王利平;;中华绒螯蟹挥发性物质的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8年03期 |
20 |
李文艳;康现江;穆淑梅;郭明申;;水体Cd~(2+)对中华绒螯蟹卵巢发育的影响[J];毒理学杂志;2011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