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精氨酸高产菌的选育及基于代谢流量分布的育种机制
【摘要】:从分析钝齿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crenatum)的精氨酸合成途径入手,提出了一种通过选育脯氨酸结构类似物抗性突变株以提高其精氨酸合成能力的育种思路。采用亚硝基胍(NTG)诱变处理出发菌株YD8(His-,SGr1.2 mg/mL,D-Argr15 mg/mL),经含15 mg/mL的脯氨酸结构类似物S-甲基半胱氨酸(S-MC)的抗性筛选获得精氨酸高产突变株YDM403(His-,SGr1.2 mg/mL,D-Argr15 mg/mL,S-MCr15 mg/mL),产酸水平可达29.4 g/L,较出发菌株YD8的产酸高出55.0%。通过代谢流量分布分析了菌株YD8和YDM403代谢网络的变化,结果表明,菌株YD8可能存在顺序反馈抑制作用,出发株YD8解除了Arg对Glu到Arg的反馈抑制,而YDM403又解除了Pro对Glu到Pro的反馈抑制,从而使中间物Glu累积量下降而对-αKG到Glu不再有反馈抑制,其通量提高,与此同时从Glu向Arg的代谢通量也相应增加。
|
|
|
|
1 |
李继扬;丁妍;周珮;;通过耐受前体或结构类似物筛选提高辅酶Q_(10)产量[J];复旦学报(医学版);2008年03期 |
2 |
崔建东;李艳;牟德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2008年07期 |
3 |
王平,何英,贺小伟,浦军平;L-缬氨酸菌种的选育及其发酵条件[J];大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
4 |
陈碧娥,王丽娜;谷氨酸生产菌的选育[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
5 |
陈雪岚;熊勇华;陶文沂;王正祥;许正宏;;野生型与突变型钝齿棒杆菌生物合成精氨酸基因簇arg JBDFR的生物信息学比较[J];食品科学;2007年03期 |
6 |
董永胜,张德中,王立言,贾士儒;固态发酵耐高温酒精酵母的选育及生产应用[J];酿酒;2005年05期 |
7 |
夏永军;许赣荣;;不产桔霉素红曲菌选育的研究进展[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6年03期 |
8 |
余水静;郭燕华;宋秋华;;微生物选育技术在生物冶金中的应用进展[J];矿业工程;2007年01期 |
9 |
唐伟,孙军德,张翠霞;农用抗生素产生菌菌种选育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杂志;2004年04期 |
10 |
叶锋;周玉杰;张建安;张富春;;凝胶多糖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J];现代化工;2007年S2期 |
11 |
王银存;李利军;马英辉;王小娟;卢美欢;;细菌纤维素生产及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酿造;2011年04期 |
12 |
王小娟;卢美欢;王卫卫;王银存;马英辉;李利军;;高产谷胱甘肽菌株选育研究进展[J];中国酿造;2011年05期 |
13 |
陈代杰;头孢菌素C生物合成酶的研究[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1988年06期 |
14 |
刘海坤,吴跃飞;用微分脉冲伏安法测定铅(Ⅱ)-精氨酸及铅(Ⅱ)-丝氨酸络合物稳定常数[J];分析测试学报;1991年02期 |
15 |
周光邠;;泰洛星的生物合成及发酵[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1年10期 |
16 |
郦和生,张春元,张伟,郭红卫,樊大勇;生产聚羟基丁酸酯(PHB)的菌种选育及发酵条件[J];石化技术;1997年04期 |
17 |
梁华正;刘富梁;彭玲西;吴志梅;;京尼平苷为底物测定β-葡萄糖苷酶活力的方法[J];食品科学;2006年04期 |
18 |
;山西研制出一种可调节机体免疫的新型牛奶[J];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2007年01期 |
19 |
廖湘萍;彭其安;王伟平;吴思方;;产D-核糖菌株的选育研究[J];酿酒;2007年05期 |
20 |
杨东元;王亚红;陈开勋;;精氨酸催化超临界甲醇法废油脂制备生物柴油[J];粮食与油脂;2009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