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CC第二代短期气候预测模式系统的中国夏季降水季节预测评估
【摘要】:利用BCC第二代气候预测模式系统1996-2015年提前1~3个月的回报试验结果,评估了模式在季节尺度上预测中国夏季降水空间分布和降水异常的能力,分析了模式预报效果的年际差异,并探讨了模式预测误差产生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模式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季节预测具有一定的技巧,西南至长江中下游南部、黄淮平原西部、东北北部及藏北高原等地区季节预测技巧较高,同时,模式对降水距平预报效果整体较好,其中在长江中下游、黄淮地区、华南地区、西北地区及东北北部距平符号一致率较高。而模式对降水季节预测的偏差主要表现为我国东部降水量强度预测偏小,对夏季降水异常的预报技巧有限,且不同年份模式的预测效果差异较大。模式对夏季西太平洋及印度洋高海温区范围预测偏小,对副热带高压和东亚地区低层水汽辐合的强度预测偏弱,从而导致风场与环流场的配置与观测不一致,使得模式对我国东部夏季降水预测显著偏少。从模式预测效果年际差异来看,当华南地区实况降水量偏多、长江中下游及东北地区降水量偏少时,模式具有较高的预测技巧,反之,模式的预报技巧较低。分析中国东部降水与海温的相关关系发现,夏季西北太平洋、热带西太平洋和北印度洋是影响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关键区域,模式中西北太平洋海温偏低对模式预报技巧具有重要影响,海温场、高度场、风场及水汽通量散度场不同的相互配置导致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分布及强度差异,而模式不能合理把握各物理量场间相互作用过程,从而影响模式的预报效果。因此,改进模式对外强迫因子与降水异常相关关系的预测能力是提高我国夏季降水季节预测技巧的主要途径。
|
|
|
|
1 |
韩雪;魏凤英;;中国东部夏季降水与东亚垂直环流结构及其预测试验[J];大气科学;2010年03期 |
2 |
邓汗青;柳春;何冬燕;卢燕宇;田红;;淮河流域春夏季降水位相变化特征[J];大气科学学报;2017年04期 |
3 |
肖科丽;赵国令;方建刚;孙娴;;影响陕西夏季降水主要因子及增量预测方法[J];应用气象学报;2017年04期 |
4 |
吴桐;郭晓坤;;黑龙江地区夏季降水特征及西太平洋副高对其影响[J];农业与技术;2017年18期 |
5 |
李登宣;王澄海;;青藏高原春季土壤湿度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之间的关系[J];冰川冻土;2016年01期 |
6 |
范可;王会军;Choi Young-Jean;;一个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物理统计预测模型[J];科学通报;2007年24期 |
7 |
薛根元,袁晓玉,杨阳,施能;浙江省夏季降水型及气候变化[J];气象科学;2002年02期 |
8 |
朱锦红
,王绍武;中国东部夏季降水80年振荡与东亚夏季风的关系(英文)[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1年05期 |
9 |
李丽平,王盘兴,陈秀峰,黄敏辉;南方涛动与印度夏季降水相关联系的历史演变[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
10 |
吕世华,陈玉春;区域气候模式对华北夏季降水的气候模拟[J];高原气象;1999年04期 |
11 |
刘德,李永华;重庆地区夏季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分析[J];成都气象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
12 |
张元箴,成秋影;1985年澳大利亚高压与我国夏季降水的振荡关系[J];热带气象;1988年02期 |
13 |
戴万德,刘长修;日本FSAS_(04)传真图夏季降水预报的检验总结[J];山东气象;1988年02期 |
14 |
朱炳瑗;李栋梁;;甘肃省夏季降水的时空分布[J];甘肃气象;1988年03期 |
15 |
徐青竹;;内蒙古兴安盟1967至2017年夏季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J];南方农业;2018年05期 |
16 |
林大伟;布和朝鲁;谢作威;;夏季中国华北降水、印度降水与太平洋海表面温度的耦合关系[J];大气科学;2018年06期 |
17 |
高晶;;内蒙古自治区2015年夏季降水偏少成因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7年04期 |
18 |
伯忠凯;曾刚;武英娇;李忠贤;史丹妮;;华南夏季降水20世纪90年代初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南亚高压关系[J];海洋气象学报;2017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