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基于BCC第二代短期气候预测模式系统的中国夏季降水季节预测评估

张丹琦  孙凤华  张耀存  
【摘要】:利用BCC第二代气候预测模式系统1996-2015年提前1~3个月的回报试验结果,评估了模式在季节尺度上预测中国夏季降水空间分布和降水异常的能力,分析了模式预报效果的年际差异,并探讨了模式预测误差产生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模式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季节预测具有一定的技巧,西南至长江中下游南部、黄淮平原西部、东北北部及藏北高原等地区季节预测技巧较高,同时,模式对降水距平预报效果整体较好,其中在长江中下游、黄淮地区、华南地区、西北地区及东北北部距平符号一致率较高。而模式对降水季节预测的偏差主要表现为我国东部降水量强度预测偏小,对夏季降水异常的预报技巧有限,且不同年份模式的预测效果差异较大。模式对夏季西太平洋及印度洋高海温区范围预测偏小,对副热带高压和东亚地区低层水汽辐合的强度预测偏弱,从而导致风场与环流场的配置与观测不一致,使得模式对我国东部夏季降水预测显著偏少。从模式预测效果年际差异来看,当华南地区实况降水量偏多、长江中下游及东北地区降水量偏少时,模式具有较高的预测技巧,反之,模式的预报技巧较低。分析中国东部降水与海温的相关关系发现,夏季西北太平洋、热带西太平洋和北印度洋是影响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关键区域,模式中西北太平洋海温偏低对模式预报技巧具有重要影响,海温场、高度场、风场及水汽通量散度场不同的相互配置导致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分布及强度差异,而模式不能合理把握各物理量场间相互作用过程,从而影响模式的预报效果。因此,改进模式对外强迫因子与降水异常相关关系的预测能力是提高我国夏季降水季节预测技巧的主要途径。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8条
1 韩雪;魏凤英;;中国东部夏季降水与东亚垂直环流结构及其预测试验[J];大气科学;2010年03期
2 邓汗青;柳春;何冬燕;卢燕宇;田红;;淮河流域春夏季降水位相变化特征[J];大气科学学报;2017年04期
3 肖科丽;赵国令;方建刚;孙娴;;影响陕西夏季降水主要因子及增量预测方法[J];应用气象学报;2017年04期
4 吴桐;郭晓坤;;黑龙江地区夏季降水特征及西太平洋副高对其影响[J];农业与技术;2017年18期
5 李登宣;王澄海;;青藏高原春季土壤湿度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之间的关系[J];冰川冻土;2016年01期
6 范可;王会军;Choi Young-Jean;;一个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物理统计预测模型[J];科学通报;2007年24期
7 薛根元,袁晓玉,杨阳,施能;浙江省夏季降水型及气候变化[J];气象科学;2002年02期
8 朱锦红 ,王绍武;中国东部夏季降水80年振荡与东亚夏季风的关系(英文)[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1年05期
9 李丽平,王盘兴,陈秀峰,黄敏辉;南方涛动与印度夏季降水相关联系的历史演变[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10 吕世华,陈玉春;区域气候模式对华北夏季降水的气候模拟[J];高原气象;1999年04期
11 刘德,李永华;重庆地区夏季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分析[J];成都气象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12 张元箴,成秋影;1985年澳大利亚高压与我国夏季降水的振荡关系[J];热带气象;1988年02期
13 戴万德,刘长修;日本FSAS_(04)传真图夏季降水预报的检验总结[J];山东气象;1988年02期
14 朱炳瑗;李栋梁;;甘肃省夏季降水的时空分布[J];甘肃气象;1988年03期
15 徐青竹;;内蒙古兴安盟1967至2017年夏季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J];南方农业;2018年05期
16 林大伟;布和朝鲁;谢作威;;夏季中国华北降水、印度降水与太平洋海表面温度的耦合关系[J];大气科学;2018年06期
17 高晶;;内蒙古自治区2015年夏季降水偏少成因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7年04期
18 伯忠凯;曾刚;武英娇;李忠贤;史丹妮;;华南夏季降水20世纪90年代初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南亚高压关系[J];海洋气象学报;201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智才;;用典型相关分析作山西夏季降水预测的研究[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2 范可;王会军;CHOI Young-Jean;;一个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物理统计预测模型[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气候预测研究与预测方法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3 李登宣;吴迪;王澄海;;青藏高原春季土壤湿度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关系[A];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23 第五届研究生年会[C];2015年
4 张传江;马锋敏;何拥凤;;1959—2008年江西省夏季降水的变化特征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5 陈优平;;嘉兴市夏季降水特征分析[A];首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6 尚雷;敖建;徐晓;陈余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与西太副高之联系[A];贵州省气象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7 黄永新;;广西夏季降水特征及其与西太平洋副高的关系分析[A];第五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C];2002年
8 孙照渤;李春;陈海山;;华北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东亚夏季风的关系[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9 陈优平;;嘉兴市夏季降水特征分析[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10 王庆;孙即霖;龚佃利;;东亚夏季风对山东夏季降水的影响[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景鹏;中国南方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和机理分析[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8年
2 朱玉祥;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对我国夏季降水分布的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3 王遵娅;中国夏季降水的气候变率及其可能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7年
4 牛宁;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各向同性分区及其气候学特征[D];兰州大学;2007年
5 贾建颖;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准两年振荡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6 金大超;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变化的区域性特征及重大异常事件形成机理[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7 邢雯;东亚季风区夏季降水预测:统计模型的建立与可预报性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8 王士新;东亚西风急流对江淮和华北夏季降水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7年
9 张秀年;印太暖池区域海气相互作用的年际变化及其与低纬高原夏季降水异常的关系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10 顾伟宗;黄淮地区夏季降水异常成因及降尺度预测方法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黎燚隆;近55年洞庭湖流域夏季降水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8年
2 许乐心;长江中游和下游夏季降水季节内振荡特征[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7年
3 刘毅;重庆地区夏季降水的气候特征及其海、气背景场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4年
4 陶娜麒;马斯克林高压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关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5 庄樱;江苏夏季降水与太平洋海温和东亚大气环流的关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6 李妍;北方夏季降水的变化特征及其前兆信号[D];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7 孙庆飞;中高纬与低纬环流对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影响的模拟与评估[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7年
8 庞轶舒;中国夏季降水模态时间稳定性和统计降尺度预测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4年
9 王晓芳;西太平洋暖池热含量变异特征及其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10 费艳琴;山东夏季降水与太平洋海温异常及东亚大气环流的关系[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闫蓓;北京夏季降水对奥运赛事有何风险[N];大众科技报;2008年
2 实习记者 何孟洁 孙楠 安佳;我国夏季降水变化呈两大趋势[N];中国气象报;2010年
3 郑菲;高原积雪时空变化会影响我国夏季降水[N];中国气象报;2008年
4 王鸿良;天气突变导致京城暴雨[N];北京日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