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沙尘气溶胶光学和微物理特性
【摘要】:利用2006-2012年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太阳光度计资料,采用严格判断方法确定出沙尘气溶胶数据,分析沙尘气溶胶的光学和微物理特性。结果表明,沙尘气溶胶光学厚度最大值(2.80)出现在春季,主要分布在0.3~0.8,日均值0.63。ngstrm波长指数与光学厚度位相相反,春季最小(0.002),秋季最大(0.525),主要分布在0.2~0.4,日均值0.27。沙尘多为大粒径气溶胶,粒子谱粗模态占主导。总粒子和粗模态粒子体积浓度变化很大,与光学厚度年变化一致,在4月达到最大。有效半径与复折射指数实部变化一致,春、冬季较大,夏、秋季较小。单次散射反照率冬、春小,夏、秋较大,最小值出现在2月,与复折射指数虚部反位相。
|
|
|
|
1 |
张凯,高会旺;东亚地区沙尘气溶胶的源和汇[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3年03期 |
2 |
沈振兴;李丽珍;游建昌;曹军骥;李旭祥;;前处理方法对微量沙尘气溶胶样品矿物实验结果的影响[J];过程工程学报;2006年S2期 |
3 |
陈进华;杨军;;中国沙尘气溶胶研究的若干进展[J];环境研究与监测;2007年02期 |
4 |
熊洁;赵天良;韩永翔;Gong S L;;1995-2004年东亚沙尘气溶胶的模拟源汇分布及垂直结构[J];中国环境科学;2013年06期 |
5 |
刘建慧;赵天良;韩永翔;Gong S L;熊洁;;全球沙尘气溶胶源汇分布及其变化特征的模拟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13年10期 |
6 |
肖辉,GregoryR.Carmichael;东亚地区沙尘气溶胶影响硫酸盐形成的模式评估[J];大气科学;1998年03期 |
7 |
付洁;尚可政;王式功;刘丽伟;王金艳;;我国沙尘气溶胶的特性及其影响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12期 |
8 |
王明星,张仁健,浦一芬;中国气溶胶研究近况(英文)[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1年04期 |
9 |
吴涧,蒋维楣,王卫国,姚克亚,袁仁民;我国春季大气沙尘气溶胶分布和短波辐射效应的数值模拟[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
10 |
赵伟;刘红年;吴涧;;中国春季沙尘气溶胶的辐射效应及对气候影响的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
11 |
康凤琴;银燕;张逸轩;;中国北方沙尘气溶胶对云和降水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J];气象;2009年06期 |
12 |
刘毅,周明煜;北京及近中国海春季沙尘气溶胶浓度变化规律的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1999年06期 |
13 |
刘新春;钟玉婷;彭艳梅;何清;;近10a中国沙尘气溶胶研究进展[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4年03期 |
14 |
周茅先,刘立超,肖洪浪,矢吹贞代,胡延荣,罗小蔚,郭兴福;额济纳地区沙尘气溶胶质量浓度特征初步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5年04期 |
15 |
顾宇丹;牛生杰;;贺兰山地区沙尘气溶胶瞬时谱分析及拟合[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
16 |
宿兴涛;王汉杰;宋帅;张志标;;近10年东亚沙尘气溶胶辐射强迫与温度响应[J];高原气象;2011年05期 |
17 |
邓祖琴;韩永翔;白虎志;赵天良;;中国北方沙漠戈壁区沙尘气溶胶与太阳辐射的关系[J];中国环境科学;2011年11期 |
18 |
王民俊;韩永翔;邓祖琴;赵天良;;全球主要沙源区沙尘气溶胶与太阳辐射的关系[J];中国环境科学;2012年04期 |
19 |
邓彦阁;;极地温度放大效应:沙尘气溶胶的作用[J];中国环境科学;2013年03期 |
20 |
周荣卫,刘红年,蒋维楣;中国地区沙尘气溶胶输送过程的数值模拟[J];气象科学;2004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