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FMCW雷达的高原夏季对流云垂直结构分析研究
【摘要】:第三次青藏高原观测试验中C波段垂直探测雷达于2014年7-8月在西藏那曲地区进行了连续探测,对获取的降水云廓线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得到37个对流云体,提取包括对流强度CI(大气上升运动与下沉运动差)、云顶高度Hctop、35 d BZ回波区顶高Hz35、最大回波强度Zmax等13个特征参数。运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对流降水云体特征参数进行深厚和浅薄对流云分类,其中Hctop和Hz35分类清晰,与CI分类的相似度超过0.8,使用一致性较好的三个特征参数CI、Hctop、Hz35对37个对流降水云进行聚类分析,得到9个深厚对流降水云体和28个浅薄对流降水云体。深厚对流云体中CI最大达到33 m·s-1、Hctop最深为12 km、Hz35高于5 km(距地高度AGL,下同);浅薄对流云中CI平均仅14 m·s-1、Hctop平均为2.5 km。在深厚对流云中0.8~1.5 km高度处常出现类似零度层亮带的回波强度和径向速度加强层,浅薄对流云体此特征不明显。结合天气雷达回波分析,深厚对流云体的水平分布多表现为对流单体嵌入到降水系统中,而浅薄对流云体则表现为孤立的爆米花分布。9次深厚对流累积地面降水量82.7 mm,占7-8月总降水量的28%,多伴有冰雹出现;28次浅薄对流累积地面降水量28.7 mm,降水贡献远小于深厚对流云。
|
|
|
|
1 |
刘锦丽,吕达仁,张凌,段树;降水云中液水含量的空基遥感[J];遥感学报;2003年03期 |
2 |
周嵬;吴宏议;田海军;;基于微波辐射计资料浅析对流降水云内与环境温差[J];干旱气象;2011年01期 |
3 |
刘显通;刘奇;傅云飞;;基于光学厚度和有效半径的白天降水云识别方案[J];大气科学;2011年05期 |
4 |
李宜章,王建廷;降水云与降水性质关系之我见[J];气象;1992年12期 |
5 |
林龙福,吕达仁,刘锦丽;飑线型降水云微波辐射特性的数值研究[J];大气科学;1996年01期 |
6 |
王旭,吕新生,马禹;南疆地区降水云系的探讨[J];新疆气象;2002年01期 |
7 |
傅云飞;宇如聪;崔春光;徐幼平;刘国胜;刘勇;郑媛媛;;基于热带测雨卫星探测的东亚降水云结构特征的研究[J];暴雨灾害;2007年01期 |
8 |
傅云飞;刘栋;王雨;宇如聪;徐幼平;程锐;;热带测雨卫星综合探测结果之“云娜”台风降水云与非降水云特征[J];气象学报;2007年03期 |
9 |
张建军;赵小艳;黄勇;;基于遥感探测的不同类型降水云识别方法[J];气象科技;2010年05期 |
10 |
杨忠义;一次锋前暖区降水云系宏微观特征分析[J];山东气象;1994年01期 |
11 |
金华;王广河;游来光;酆大雄;;河南春季一次层状云降水云物理结构分析[J];气象;2006年10期 |
12 |
傅云飞;刘鹏;刘奇;马明;孙亮;王雨;;夏季热带及副热带降水云可见光/红外信号气候分布特征[J];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2011年02期 |
13 |
杨静,王鹏云,杨绍忠,徐宝祥;对梅雨锋降水云微物理结构的摄像探空观测和分析[J];气象;2002年02期 |
14 |
林龙福,吕达仁,刘锦丽,吴北婴;不同侧边界条件下水平有限降水云的微波辐射模式研究[J];大气科学;1994年06期 |
15 |
李建民;钟远兵;刘光华;李爱云;常文庆;;浅谈河套地区主要降水云系统的分类和预报[J];内蒙古气象;2006年02期 |
16 |
刘奇;傅云飞;王雨;;利用卫星轨道资料获取降水云团尺度的新方案[J];遥感学报;2010年04期 |
17 |
崔哲虎,刘锦丽,程明虎;洋面上层状性降水云数值模拟研究[J];气象;2005年04期 |
18 |
王振会,张培昌;降水云含有水膜冰球时的微波辐亮温[J];气象科学;1999年04期 |
19 |
苏正军,王广河,刘卫国,李仑格;青海省春季降水云的微物理特征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2003年S1期 |
20 |
刘松涛;严卫;;星载微波辐射计反演洋面非降水云区水汽总量的研究[J];气象科技;2006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