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的热力和动力作用对亚洲季风区环流的影响
【摘要】: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青藏高原热状况的季节变化、动力和热力作用对周围环流,特别是对亚洲热带季风环流的影响。高原对西风带的机械作用在冬季最强,春季次之。冬季的机械作用形成以高原为主,南侧气旋性、北侧反气旋性的"偶极子"偏差环流,它比传统认识的爬坡、绕流的影响范围大得多,遍及东亚的高、低纬度。随着西风带的北移和高原总加热在4月由负变正,南侧气旋性偏差环流增强并逐渐北移,6月形成气旋盘踞整个高原的夏季型。在高原南侧,高原冬季偶极型、夏季加热的作用导致孟加拉湾地区常年存在印缅槽,使得印度半岛的感热加热始终强于中南半岛,而中南半岛上空的潜热加热大于印度半岛。印缅槽的演变存在明显的半年周期,证明2月初和8月初的较强低压槽分别对应冬季高原最强的动力强迫和夏季高原最强的热力强迫。对低纬经向风场的分析还表明,季风爆发前高原的热力作用尤为重要,是导致江南春雨的形成,亚洲季风最早在孟加拉湾东部爆发,最后在印度半岛爆发的原因。
|
|
|
|
1 |
张航;;青藏高原对中国气候的影响[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1999年04期 |
2 |
陈葆德,章基嘉,孙照渤,袁建强;夏季流型下青藏高原对大气低频振荡的动力作用[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1年04期 |
3 |
刘晓东;蒋理;;南亚夏季西南季风成因的数值试验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2期 |
4 |
郑庆林,燕启民;青藏高原对莫东北侧初夏干旱天气影响的数值研究[J];气象学报;1994年01期 |
5 |
梁潇云;刘屹岷;吴国雄;;青藏高原对亚洲夏季风爆发位置及强度的影响[J];气象学报;2005年05期 |
6 |
骆美霞,朱抱真,张学洪;青藏高原对东亚纬向型环流形成的动力作用[J];大气科学;1983年02期 |
7 |
朱抱真;关于高原山地对大尺度过程的动力作用的研究[J];高原气象;1984年04期 |
8 |
钱永甫,王谦谦,钱云,董梁,杨子为,杨波;青藏高原等大地形和下垫面的动力和热力强迫在东亚和全球气候变化中作用的新探索[J];气象科学;1995年04期 |
9 |
韦志刚,黄荣辉,陈文;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年际振荡成因分析[J];冰川冻土;2005年04期 |
10 |
何光碧;高文良;屠妮妮;;2000—2007年夏季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观测事实分析[J];高原气象;2009年03期 |
11 |
张菡;段廷扬;;夏季亚洲季风区典型旱涝年大气热源(汇)的变化特征[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
12 |
;科学有险阻 苦战能过关——植物学科研领域巡礼[J];生命世界;1978年02期 |
13 |
朱福康;青藏高原“环流与季风”研究的进展[J];气象;1983年11期 |
14 |
谢贤群;青藏高原夏季地表面反射率的分布特征[J];科学通报;1983年23期 |
15 |
张荣祖,郑昌琳;青藏高原哺乳动物地理分布特征及区系演变[J];地理学报;1985年03期 |
16 |
张荣祖;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丛书——《西藏哺乳类》[J];兽类学报;1988年01期 |
17 |
季国良,江灏,柳艳香;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水汽分布特征[J];干旱区地理;1989年01期 |
18 |
顾国安,张连弟,黎泽斌;青藏高原碱土的发生类型[J];土壤学报;1992年04期 |
19 |
李希光;;世界第一高峰“变矮”了吗?[J];科技潮;1994年10期 |
20 |
沈永平,刘光秀,施雅风,张平中;青藏高原新仙女木事件的气候与环境[J];冰川冻土;1996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