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南天”的客观分析方法研究
【摘要】:通过理论假设推导出建筑物内壁温度与气温及15CM地温的关系式,利用历史"回南天"过程记录确定了关系式的相关系数,建立了建筑物内壁温度的拟合公式,有效的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回南天"观测资料缺少的难题;通过聚类分析,研究"回南天"主要天气影响系统及特征,结果表明南宁市"回南天"过程是在冷高压和暖低压的交替影响下产生,分为冷性结束和暖性结束两类过程,并总结两类过程的单站内壁温度、气温、露点、24小时日平均变压等要素变化特征和天气形势场特征,分析它们与"回南"影响时间及强度的关系,得出冷性结束"回南天"过程,"回南"持续时间长,强度强,出现频率高的结论。
|
|
|
|
1 |
吴有训,唐毓春,郑光明,李敬义;宣城冬季气温的聚类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1995年03期 |
2 |
曹文志,朱鹤健,廖善刚;福建省冬季农业气候资源及其聚类分析[J];热带地理;1998年02期 |
3 |
任宏利,高丽,张培群,李维京;相空间中划分大尺度异常雨型的进一步研究[J];气象学报;2005年02期 |
4 |
杨胜朋;王可丽;吕世华;;近40年来中国大陆总辐射的演变特征[J];太阳能学报;2007年03期 |
5 |
顾红;高永刚;刘丹;于瑛楠;董杰;;黑龙江省近43a积温和降水的变化对农业的影响[J];黑龙江气象;2007年04期 |
6 |
康志明;金荣花;鲍媛媛;田伟红;桂海林;;基于TIGGE数据的我国寒潮自动识别预报方法[J];应用气象学报;2010年03期 |
7 |
顾红;杜春英;高永刚;刘丹;宫丽娟;于瑛楠;李宇光;李竑积;董洁;;黑龙江省近48年积温和降水的变化及其对作物种植带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4期 |
8 |
孙广禄;王晓云;章新平;吴华武;申林;;京津冀地区人体舒适度的时空特征[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1年03期 |
9 |
田锡堂;;辽宁省河流的模糊聚类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2期 |
10 |
孙武林;吴永森;;青南高原雪灾序列年表与气候统计特征[J];青海气象;1996年01期 |
11 |
程乾生,周小波,孙喜晨;气候序列不连续点的小波分析和混合聚类分析[J];大气科学;2001年04期 |
12 |
苏爱芳,王纪军;河南省近40年地表干湿状况及变干趋势研究[J];气象;2005年11期 |
13 |
李娟,张维江,马轶;滑动平均-马尔可夫模型在降水预测中的应用[J];水土保持研究;2005年06期 |
14 |
赵亮;邹力;王成林;尹洪波;;ENSO年东亚夏季风异常对中国江、淮流域夏季降水的影响[J];热带气象学报;2006年04期 |
15 |
王国庆;张建云;刘九夫;贺瑞敏;;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河川径流影响的定量分析[J];中国水利;2008年02期 |
16 |
孙莹;万丽岩;江静;;辽宁降水分区变化特征及夏季降水影响因子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08年03期 |
17 |
段婧;毛节泰;;华北地区气溶胶对区域降水的影响[J];科学通报;2008年23期 |
18 |
殷娴;肖稳安;冯民学;焦雪;王振会;李霞;;区域雷灾分布特征及易损度区划[J];气象科技;2009年02期 |
19 |
裴浩;Alex Cannon;Paul Whitfield;郝璐;;近40年内蒙古候平均气温变化趋势[J];应用气象学报;2009年04期 |
20 |
胡娅敏;丁一汇;廖菲;;近52年江淮梅雨的降水分型[J];气象学报;2010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