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高频脉冲电脱水性能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
【摘要】:通过高压高频脉冲电脱水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对脱水过程中各因素对脱水性能的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脱水电压增大,水滴间的聚结作用力随之增加,当超过临界值后,会发生电分散现象,脱水效率随之降低;当脉冲频率与水滴固有频率相近时,水滴的振动和变形程度最高,聚结效果较好。乳状液初始含水量较低或较高,均不利于脱水的进行,高压高频脉冲半绝缘电脱水可有效地避免占空比过大、含水量过高而导致的短路及垮电场等事故的发生。正交实验结果表明,高频脉冲电脱水的脱水电压、电场频率、占空比以及乳状液初始含水量均存在最优值,实际应用中应充分考虑脱水效果与脱水能耗间的关系,以达到高效低耗的脱水要求。
|
|
|
|
1 |
张建;董守平;甘琴容;;高频脉冲电场作用下乳状液液滴动力学模型[J];化工学报;2007年04期 |
2 |
倪邦庆,马新胜,施亚钧;无机微孔膜法对W/O乳状液破乳的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1999年06期 |
3 |
吴子生;褚莹;闫淑荣;严忠;;研磨破乳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4期 |
4 |
夏立新,刘泉,张路,赵濉,俞稼镛;微波辐射破乳研究进展[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5年05期 |
5 |
李可彬;乳状液电磁场破乳法的研究[J];膜科学与技术;1996年04期 |
6 |
张丽丽;陶涛;罗凡;孔密龙;;高压脉冲放电等离子体破乳作用试验研究[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6年05期 |
7 |
林畅,贺高红,陈国华,涂正环;石油醚W/O乳状液及其液膜稳定性[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4年02期 |
8 |
马挺,李京浩,王仁静,李国强,梁凤来,刘如林;柴油生物脱硫乳状液的破乳[J];化工学报;2005年04期 |
9 |
侯宁;马放;李大鹏;徐暘;李旭;;高效破乳菌的破乳效能及活性成分[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09年03期 |
10 |
王凤巢,张建,崔景亭;高频脉冲电脱水机理浅析[J];石油规划设计;1998年03期 |
11 |
夏立新;曹国英;陆世维;刘泉;汪舰;佟胜睿;康笑博;宫科;;固体粒子稳定的乳状液的微波破乳[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7年03期 |
12 |
周游;孙莉云;郑国强;吕效平;;乳状液超声凝聚破乳[J];化工学报;2009年08期 |
13 |
贾贵忱,吴执中,邱小明,吕纯杰,鲁勇;开关式高频脉冲晶体管TIG焊电源[J];吉林工业大学学报;1995年03期 |
14 |
刘宝康;;第一讲 基本理论和组成[J];爆破器材;1987年04期 |
15 |
王富华,鄢捷年,蒋官澄;钻井液固体微粒在油/水/表面活性剂体系中的乳化作用[J];钻井液与完井液;1996年01期 |
16 |
尤瑜敏;;天然低聚糖——棉籽糖的稳定性应用[J];粮食与食品工业;1996年03期 |
17 |
劳国强,李颖;乳化技术的新篇章——写在《功能性乳化剂与乳状液》出版之际[J];日用化学品科学;2000年04期 |
18 |
汪艳;不饱和聚酯树脂 W/ O型乳液的制备及其稳定性[J];武汉化工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
19 |
倪良;胡莹海;吴春笃;;电导法研究环己烷/水/CTAB乳状液的稳定性[J];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
20 |
夏纪鼎
,朱震和;表面活性物基础物理化学 第三讲 表面活性物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及其HLB值[J];日用化学工业;1979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