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的显微构造与有效黏度
【摘要】:超高压变质岩提供了研究大陆俯冲隧道中岩石的变形机制和流变差异性的窗口。文章使用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分析了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的榴辉岩和长英质片麻岩的显微构造。榴辉岩中的石榴子石基本呈无序分布,绿辉石发育较强烈的晶格优选定向,[001]轴的极密平行或近平行于拉伸线理,(100)面的法线近垂直于面理,退变榴辉岩中角闪石的(100)[001]组构可能继承了绿辉石的晶格优选定向。退变榴辉岩和长英质片麻岩中的石英记录了(0001)a低温底面滑移和{1010}a中温柱面滑移,反映了超高压变质岩折返到中地壳的韧性变形;而斜长石的(001)110和(010)[100]组构形成于折返到下地壳的角闪岩相变质条件(600℃)。根据主要矿物的流变律计算了俯冲与折返过程中无水矿物的有效黏度变化。俯冲过程中,钠长石=硬玉+石英的分解反应以及石英-柯石英相变导致长英质片麻岩的有效黏度和密度都显著增高,有利于陆壳深俯冲。但是折返过程中由于温度较高,这两个反应带来的有效黏度变化较小。80 km深度,石榴子石的流变强度硬玉绿辉石柯石英,俯冲上地壳的流变由柯石英和硬玉控制,下地壳的流变由绿辉石和石榴子石控制。超高压变质岩流变强度的差异有助于上—下地壳力学解耦,使相对低密度、低黏度的上地壳物质在俯冲隧道内快速折返。
|
|
|
|
1 |
江来利,刘贻灿,吴维平,苏文;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的变形历史及折返过程[J];地质科学;1999年04期 |
2 |
李曙光;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折返机制与华北-华南陆块碰撞过程[J];地学前缘;2004年03期 |
3 |
周永胜,何昌荣,马胜利,马瑾;差应力在超高压变质岩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来自石英-柯石英转化的高温高压实验证据[J];地震地质;2003年04期 |
4 |
李曙光;李秋立;侯振辉;杨蔚;王莹;;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的冷却史及折返机制[J];岩石学报;2005年04期 |
5 |
钟增球,张宏飞,索书田,游振东;大别超高压变质岩折返过程中的部分熔融作用[J];地球科学;1999年04期 |
6 |
从柏林,王清晨;中国超高压变质岩研究评述[J];科学通报;1994年24期 |
7 |
江来利,刘贻灿,苏文,吴维平;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的变形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安徽地质;1996年03期 |
8 |
武红岭;;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成岩深度:争论及评述[J];地质论评;2011年04期 |
9 |
丁悌平;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形成深度的同位素限制[J];地质力学学报;2000年03期 |
10 |
王清晨;中国超高压变质岩十五年研究进展[J];地球学报;2001年01期 |
11 |
王清晨;;大别山造山带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折返过程[J];岩石学报;2013年05期 |
12 |
申玉科;罗毅甜;李勃辉;;大别山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壳源同位素特征研究[J];矿物学报;2015年S1期 |
13 |
章军锋,金振民;超高压变质岩中柯石英—石英相变动力学研究的评述[J];地质科技情报;1999年03期 |
14 |
刘祥文,金振民,曲晶,王璐;超高压变质岩中几种出溶体的发现及其意义[J];电子显微学报;2004年04期 |
15 |
王方正;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形成深度讨论[J];地球科学;1996年01期 |
16 |
郭震宇,董火根,郭令智;大别山五庙超高压变质岩的变形构造[J];地质论评;1998年03期 |
17 |
游振东,索书田,钟增球,桑隆康,张泽明;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的退变质显微构造:折返过程的启示[J];地质学报;2000年03期 |
18 |
周鼎武,刘良;造山带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形成和折返的地球动力学研究─—以中国中部为例[J];地学前缘;1995年01期 |
19 |
韦必则;大别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构造学[J];地球科学;1997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