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陆源碎屑与碳酸盐混积岩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冯进来  胡凯  曹剑  陈琰  王龙刚  张英  王牧  赵健  
【摘要】:根据混积岩的分类命名、沉积环境和沉积模式等的研究现状及其在石油地质领域的研究进展,综合分析得出:有利于混合沉积的沉积相主要是滨海相、滨浅湖相,其次是浅海陆棚、陆表海、三角洲相等;对其沉积环境的分析表明,滨海相混积岩发育的控制因素是潮汐作用、相对比较强的水动力条件以及有利于低等生物发育的浅海环境,控制滨浅湖相混积岩发育的因素是频繁的湖平面和气候的变化;因此认为深入探讨混积岩的沉积微相及其环境因素,对于完善和统一混积岩独立的分类方案和命名体系是一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结合柴西北区古近系和新近系中深层湖相混积岩的研究实例,初步提出了湖相和海相的混合沉积综合模式示意图;根据与混积岩相关的烃源岩和油气储层的研究资料认为,滨、浅海相和滨、浅湖等海(湖)陆过渡地带的混合沉积,也可成为优质储层和烃源岩的勘探靶区。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强剑力;马春林;韩东;樊莲莲;;新安边区延9沉积相与储层非均质性研究[J];辽宁化工;2011年07期
2 濮瑞;;川西南部地区浅层气勘探现状分析[J];科技信息;2011年19期
3 易积正;;江汉盆地古近系新沟嘴组下段沉积相发育特征[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1年06期
4 夏明;;地层倾角资料在石油地质中的应用研究[J];华章;2011年22期
5 杨长德;王得权;杨文化;丛森;;乡宁勘探区含煤岩系层序地层划分与聚煤规律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年10期
6 马晓娟;张忠民;陈占坤;;塔河南部志留系柯坪塔格组层序地层及沉积相[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7 吴春燕;李文厚;王宁;贾德生;张慧元;;鄂尔多斯子洲-清涧区山_2段沉积相研究[J];云南地质;2011年02期
8 罗东明;陈舒薇;张广权;;大牛地气田上古生界沉积相与天然气富集规律的再认识[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1年03期
9 屠志慧;孔令霞;张奇;潘磊;韩嵩;;四川盆地川中地区长兴组地震相特征研究[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11年03期
10 王东东;邵龙义;李智学;任海香;李明培;田野;贺丹;;陕西省中侏罗统延安组层序地层格架与煤层形成[J];中国煤炭地质;2011年08期
11 王德海;谭文文;徐文世;曲希玉;康海平;王斌;刘立;杨德明;;东北佳木斯—内蒙古地区中二叠世岩相古地理研究[J];地学前缘;2011年04期
12 张学丰;赫云兰;马永生;刘波;赵培荣;高计县;杨云坤;;川东北飞仙关组沉积控储机理研究[J];地学前缘;2011年04期
13 康志宏;;准噶尔盆地古生代沉积演化特征[J];地质力学学报;2011年02期
14 李玲玲;张兴勇;;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8油层组沉积相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1年06期
15 李桥贵;付登文;高超;;浅淡滇东恩洪矿区沉煤环境及聚煤规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年19期
16 万俭英;王始波;;大庆长垣及以西地区泉三、四段扶杨油层浅水湖泊-三角洲沉积特征[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年10期
17 朱晓燕;李建霆;刘军锋;马春林;冯三强;张敦华;;子午岭地区延长组长4+5油层组储层特征及成因分析[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1年03期
18 吕奇奇;罗顺社;李琳静;霍勇;;宣龙坳陷中元古界高于庄组沉积相与地球化学特征[J];断块油气田;2011年03期
19 邓秀芹;付金华;姚泾利;庞锦莲;孙勃;;鄂尔多斯盆地中及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相与油气勘探的突破[J];古地理学报;2011年04期
20 刘晨曦;;哈6区块沉积相类型研究[J];内江科技;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随继;;据岩相转换优势度的沉积相判别和古地貌恢复——以柴达木盆地西部跃进二号油田第三系为例[A];地貌·环境·发展——2004丹霞山会议文集[C];2004年
2 王雅峰;王革;杨辉;;应用三维可视透视技术进行临江地区扶杨油层沉积相研究[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3 朱静;余芳;;鄂尔多斯盆地子洲-清涧地区山西组沉积相研究[A];第九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金振奎;张响响;邹元荣;王邵华;明海慧;周新科;;青海砂西油田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部沉积相定量研究[A];2002低渗透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5 赵梅;;黄海中部海岸末次冰盛期第一硬质粘土层的粒度分维特征及其环境意义[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刘瑞林;华运隆;何千里;金振武;;序神经网络直接识别沉积相[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7 张金亮;;辽河盆地西部凹陷沙三段沉积相[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8 贾进华;;库车坳陷白垩系层序地层与沉积相[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9 曾德铭;王兴志;宋章强;;川西北地区雷口坡组沉积相及其对储层的影响[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王德祖;;华亭矿区延安组沉积环境分析[A];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煤炭学会、中国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2005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厉玉乐;泰康——西超地区沉积相研究及隐蔽油气藏形成条件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2 刘云田;柴西第三系构造沉积演化与油气成藏[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3年
3 胡志方;三江盆地绥滨坳陷中生界层序地层与有利目标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4 赵东升;柴达木盆地西南区下干柴沟组下段沉积体系及有利砂体预测[D];西北大学;2006年
5 王国光;惠民凹陷西部古近系沙三段物源特征与沉积体系分布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6 侯献华;黑龙江东部汤原断陷石油地质特征与远景分析[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8年
7 李尚林;藏北羌塘盆地仓来拉地区地层特征及其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8 郑秀娟;塔里木盆地东北地区下古生界层序格架与沉积相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9 王勇;靖边气田沉积特征及其成藏规律[D];西北大学;2007年
10 杨斌虎;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盒8、山1段物源与沉积相及其对优质天然气储层的影响[D];西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丽娜;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平湖构造带沉积相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 刘书峰;临南洼陷沙四上层序地层与沉积相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3 杨仁超;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古生界沉积相与层序地层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4 曾德铭;川西北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储层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5 韩丹;库车西部巴什基奇克组—库姆格列木群物源体系、沉积相与储层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6 汪伶俐;红连—胜北地区上侏罗统喀拉扎组及白垩系储层沉积相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7 王运所;陕北富县探区长3段储层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8 杨文敬;鄂尔多斯西缘奥陶纪沉积演化及其控制下的油气地质条件[D];西北大学;2006年
9 姜琳;青藏高原可可西里盆地烃源岩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10 宋继胜;塔里木盆地满西地区石炭系层序地层及沉积相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晨澜;沉积盆地和沉积相[N];中国石化报;2008年
2 陈国章 钟锋运;踏遍青山抒壮志 造福壮乡写春秋[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3 记者 金小平;南黄海前第三系地质研究获好评[N];中国矿业报;2006年
4 徐燕;中国地大(武汉)找油新理论收获颇丰[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江其勤;川东北碳酸盐岩储层研究达国际先进水平[N];中国石化报;2008年
6 张国力 薛燕;精雕细刻:薄差层交优质答卷[N];中国石化报;2010年
7 解磊 张育民;西指科技成果获新疆科技进步三等奖[N];中国石化报;2006年
8 折海军 白庆元;从岩性地层对比阶段进入有年代标尺的崭新阶段[N];鄂尔多斯日报;2006年
9 王敏屈 永志 范明祥;攻坚“飞仙关”[N];中国石油报;2003年
10 王敏 屈永志 范明祥;探秘公山庙[N];中国石油报;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