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星载激光雷达云和气溶胶分类反演算法研究

李明阳  范萌  陶金花  苏林  吴桐  陈良富  张自力  
【摘要】:激光探测对于获取云和气溶胶的垂直廓线,研究大气中云和气溶胶的垂直分布特征以及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意义重大。而星载大气激光雷达云气溶胶分类算法的研究,对于激光雷达数据的参数反演及应用极为重要。针对激光条件下探测的云和气溶胶特有的光学信息和空间分布,结合概率统计与机器学习算法,提出了一种对于云/气溶胶、云相态及气溶胶子类型识别的分类算法,实现了星载激光雷达的大气特征层快速、有效分类。算法采用中国地区2016年CALIOP的观测数据作为样本数据,主要由三部分组成:(1)基于激光探测的云和气溶胶层不同的光学特性以及地理空间分布特征,分别构建了云和气溶胶的γ532,χ,δ,Z和lat的五维概率密度函数,以此为基础构建云气溶胶的分类置信函数,并基于此实现了云和气溶胶类型的反演;(2)选取支持向量机(SVM)作为随机朝向冰晶粒子(ROI)和水云分类的算法模型基础,结合云层的γ532,χ,δZ和云顶温度T的概率密度函数构建ROI,水平朝向冰晶粒子(HOI)和水云的分类置信函数以修正SVM误分的特征层以及筛选出水云中少部分的HOI冰云,获得云相态的分类结果;(3)以各气溶胶子类型的光学以及空间分布特性为基础,采用决策树策略的气溶胶子类型识别算法实现了对气溶胶子类型的区分,完成气溶胶子类型的识别。利用现有CALIOP观测结果作为样本数据构建分类数据库,避免了对于地面以及航测数据的依赖,而机器学习则大大简化了算法的实现过程,使得云气溶胶分类更加高效。算法结果与正交极化云气溶胶激光雷达垂直特征层分布数据(CALIPSO VFM)产品对比分析:云层有98.51%一致性,气溶胶有88.43%的一致性,且白天比夜间一致性高。对于云相态分类,可以有效区分出水云和冰云,其中二者水云一致性高达93.44%。在气溶胶子类型反演结果中,可以准确识别出大多数气溶胶特征层子类型。霾、沙尘以及晴空三种典型情况下的反演结果均与CALIOP VFM产品数据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其中,霾天的大部分煤烟型以及污染型(污染沙尘以及污染大陆)气溶胶反演结果与VFM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沙尘天也能够获得较好的沙尘以及污染沙尘的结果。晴空为数不多的气溶胶层也取得了较为一致的结果。对于实现的星载大气激光雷达特征层分类算法,针对CALIOP激光测量的云气溶胶层的分类进行了重要的改进,在保证一定精度的基础上,简化了算法,提高了数据处理的效率,在下一步工作中,将分别构建不同时段和季节的分类模型以及提高两种不同偏振特性的冰云和气溶胶子类型的分类精度。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6条
1 李明阳;范萌;陶金花;苏林;吴桐;陈良富;张自力;;星载激光雷达云和气溶胶分类反演算法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9年02期
2 王威;;基于激光雷达的气溶胶光学特性遥感与应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8年03期
3 黄艇;宋煜;肖韶荣;盖晓波;;2007年冬季大连市区气溶胶垂直剖面特征[J];气象与环境学报;2009年04期
4 吕阳;李正强;尹鹏飞;许华;李凯涛;张婉春;侯伟真;;结合地基激光雷达和太阳辐射计的气溶胶垂直分布观测[J];遥感学报;2013年04期
5 任文核;宋小全;王芳涵;;星载激光雷达观测东中国海气溶胶时空分布的统计特征[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8年12期
6 邓涛;吴兑;邓雪娇;谭浩波;李菲;陈欢欢;;一次严重灰霾过程的气溶胶光学特性垂直分布[J];中国环境科学;2013年11期
7 史博;陶宗明;麻晓敏;单会会;赵素贵;刘东;谢晨波;;基于侧向散射技术的近地面气溶胶后向散射系数廓线探测[J];光学学报;2015年05期
8 杨辉;刘文清;刘建国;陆亦怀;谢品华;虞统;于建华;刘诚;;城市对流层气溶胶观测分析与研究[J];激光技术;2006年02期
9 洛松拉姆;罗桑顿珠;索朗央金;曲美巴姆;;南京地区硫酸盐气溶胶的激光雷达观测及其分析[J];西藏科技;2017年03期
10 杨少波;曹念文;;南京北郊硫酸盐气溶胶性质实验观测[J];中国环境科学;2017年08期
11 杨东旭;刘毅;夏俊荣;王普才;;华北及其周边地区秋季气溶胶光学性质的星载和地基遥感观测[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2年04期
12 刘婷;黄兴友;高庆先;马占云;谢彬;胡顺星;;不同气象条件下的气溶胶时空分布特征[J];环境科学研究;2013年02期
13 张洁;;含碳气溶胶的影响与定量偏差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8年11期
14 李占清;;气溶胶对亚洲季风的强迫及影响:认识与挑战[J];气象学报;2016年06期
15 刘神聪;石俊强;易凡;;混合气溶胶在红外波段的散射及传输特性研究[J];光学与光电技术;2017年01期
16 邓高峰;李增和;胡露露;王智超;郜津慧;;硫酸铵作为人工气溶胶模拟尘源的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1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建;李成才;康凌;檀望舒;李婧;郭建平;;气溶胶光学及微物理参数的多波段拉曼激光雷达反演[A];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26 青年论坛论文集[C];2017年
2 邓涛;吴兑;邓雪娇;谭浩波;李菲;陈欢欢;;一次严重灰霾过程的气溶胶光学特性垂直分布[A];十一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十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3年
3 孙乃秀;梁捷宁;徐丽丽;王雯璟;;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典型日气溶胶综合观测分析[A];第十五届海峡两岸气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7年
4 郭建平;王富;黄景峰;夏丰;;卫星观测中国地区雾霾三维结构及气溶胶间接效应[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6 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C];2014年
5 马晓燕;Fangqun Yu;Johannes Quaas;贾海灵;;数值模拟结合卫星资料研究气溶胶气候效应[A];第十三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摘要集[C];2017年
6 马晓燕;Fangqun Yu;;气溶胶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研究[A];第十五届海峡两岸气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7年
7 周思媛;杨静;Wei-Chyung Wang;赵传峰;龚道溢;史培军;高妙妮;;京津冀地区气溶胶影响夏季降水日变化的观测研究[A];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S3 科学家论坛:气溶胶对流云降水天气相互作用前沿科学论坛[C];2018年
8 丁珏;李家骅;陈永杰;翁培奋;;二次气溶胶成核、破碎及碰撞凝并过程的动力学及光学性质[A];2016年全国环境力学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6年
9 马晓燕;Fangqun Yu;Gan Luo;Knutvon Salzen;Jiangnan Li;贾海灵;沙桐;田蓉;;基于粒子谱的气溶胶模式发展及气溶胶气候环境效应的数值模拟[A];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9 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及环境影响论文集[C];2017年
10 王平;曹军骥;张洪斌;张燕;赵由之;丁文慈;朱崇抒;刘随心;周家茂;;三亚近岸海洋气溶胶的理化特征[A];第八届全国大气细及超细粒子技术研讨会暨PM_(2.5)源谱交流会论文集[C];201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建军;长三角太湖地区云和气溶胶辐射特性的地基遥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2 曹贤洁;兰州地区气溶胶辐射特性观测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孔令彬;北京地区气溶胶质量浓度和化学成分对光学特性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7年
4 刘琼;上海地区气溶胶对低层暖云的影响机制及气溶胶—云辐射效应研究[D];东华大学;2017年
5 康辉;生物成因气溶胶的时空特征、来源及其环境意义:[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6 付凯;多组气溶胶预测的数值计算和分析[D];山东大学;2012年
7 范行军;气溶胶中类腐殖质的分离定量、化学表征和来源分析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5年
8 王哲;中国典型地区碳质气溶胶及二次有机气溶胶特征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王富;中国东部地区气溶胶—云相互作用卫星遥感建模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10 梁林林;北京生物源气溶胶理化特征及其对有机气溶胶贡献的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武斌;我国典型地区气溶胶垂直分布特征分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2 包青;基于激光雷达的南京仙林地区气溶胶遥感监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3 杨丰恺;激光雷达探测南京北郊低层雾霾气溶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4 姜杰;南京上空大气边界层以及气溶胶的激光雷达遥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5 胡明玉;石家庄冬季霾天气溶胶特性的地基主被动遥感探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6 齐海;基于卫星遥感数据对中国陆地气溶胶光学特性及其垂直分布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7 严伟达;山东地区气溶胶光学特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7年
8 王文君;基于卫星和地基观测的长三角地区气溶胶直接辐射效应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9 黄伟;沙尘和人为气溶胶的直接辐射效应对亚洲气候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10 杨俊超;黑碳气溶胶排放的研究与控制[D];河南师范大学;201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菲;中德开展气溶胶成分观测合作实验[N];中国气象报;2009年
2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梦影;雾霾越深,森林越壮[N];中国青年报;2018年
3 记者 王小龙;研究发现洁净大气中也能形成气溶胶[N];科技日报;2016年
4 本报记者 赵晓妮;气溶胶抑制排放地降雨 但触发下游山区强降雨[N];中国气象报;2015年
5 采访人 本报记者 贾敏;气溶胶的“冷暖面孔”[N];中国气象报;2013年
6 记者 倪元锦 杨毅沉;霾的形成,气溶胶扮演啥角色[N];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
7 记者 吴越;我国雾霾天频现主因是气溶胶污染[N];中国气象报;2013年
8 记者 孔岩;NASA发射卫星研究气溶胶对气候的作用[N];中国气象报;2011年
9 通讯员 李德恒;国内外学者探讨气溶胶研究[N];中国气象报;2009年
10 记者 潘俊杰;气溶胶研究领域首个973项目启动[N];中国气象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