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纪早期岩家河生物群:研究进展和展望
【摘要】: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转换时期动物的起源、演化和"寒武纪大爆发"一直是国际古生物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其中寒武纪早期小壳化石群与埃迪卡拉纪化石群和寒武纪早期澄江化石库之间的内在关系是古生物学界研究的难题,其主要原因是寒武纪早期与小壳化石群伴生的宏体动、植物化石的缺乏。发现于峡东地区的寒武纪早期岩家河生物群填补了这一缺失环节,该生物群包含宏体动物、宏观藻类、小壳化石、球形化石(可能的胚胎化石)、微古植物和蓝菌类等化石,部分宏体化石显示了从埃迪卡拉纪向寒武纪过渡色彩。化石保存方式有碳质膜、黄铁矿化、磷酸盐化、硅化。因此对岩家河生物群生物多样性和埋藏学进行综合研究,将可提供纽芬兰世(梅树村期)碳酸盐台地—碳酸盐台地内部的局部凹陷盆地相的一个较完整的生物景观图,对探索"寒武纪大爆发主幕"前夕生物的辐射、演化模式及保存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
|
|
|
1 |
庞艳春,林丽,朱利东,陈志刚,李益民,熊永柱,付修根;热液喷口生物群的研究现状[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
2 |
华洪,陈哲,胡云绪,翦万筹;洛南生物群研究进展[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6期 |
3 |
彭进
,杨兴莲
,伍孟银;凱裹生物群的发现与研究[J];文史天地;2002年06期 |
4 |
许汉奎;奇特的澳大利亚生物群[J];化石;2002年02期 |
5 |
曹瑞骥;评介《陡山沱期生物群——早期动物辐射前夕的生命》[J];古生物学报;2003年02期 |
6 |
邓涛;;中国西北和政生物群的性质、年代和环境[J];地质学报;2005年06期 |
7 |
王尚彦;;关岭生物群的生活环境与演化[J];地质学报;2006年04期 |
8 |
孔惠;陈春瑞;党毅敏;杨建国;黄清华;赵传本;;松辽盆地白垩纪三大生物群评述[J];古生物学报;2006年03期 |
9 |
边步;;《关岭生物群》在北京出版[J];地层学杂志;2008年04期 |
10 |
赵元龙;彭进;杨兴莲;伍孟银;毛永琴;杨宇宁;孙海静;;贵州系列早期后生(动)生物群简介[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4期 |
11 |
许杰;;宜昌灰岩中之生物群[J];地质论评;1948年Z2期 |
12 |
符俊辉;淮南生物群主要分子Shouhsienia Shouhsienensis和Shouhsienia Longa的种间界线[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年04期 |
13 |
董廷旭;陆地生物群地域分异规律剖析[J];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4年S2期 |
14 |
;中生代陆相生态系统及生物群第六届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京举行[J];古脊椎动物学报;1996年01期 |
15 |
唐烽,高林志;中国“震旦生物群”[J];地质学报;1998年03期 |
16 |
杨瑞东;;晚震旦世陡山沱期后生生物群的古生态环境探讨[J];岩相古地理;1999年05期 |
17 |
赵元龙,袁金良,朱茂炎,杨瑞东,郭庆军,钱逸,黄友庄,潘玉;贵州中寒武世早期凯里生物群研究的新进展[J];古生物学报;1999年S1期 |
18 |
杨瑞东;晚震旦世陡山沱期后生生物群的古生态环境探讨[J];岩相古地理;1999年05期 |
19 |
蔡耀平;;5.5亿年前的高家山生物群[J];生物进化;2007年04期 |
20 |
张正贵;饶荣标;;昌都-思茅地区石炭—二叠纪冷-凉生物群的发现及认识[J];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991年0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