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甘肃省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监测报告
【摘要】:对1995年甘肃省主要麦区203份小麦条锈标样进行了分析,共监测出32个小种类型。其中,能够明确归类的有16个,共计131份,占总鉴定标样数的64.5%;感染水源11、Hybrid46的16个,共72份,占35.5%。发现水源11、Hybrid46两致病类群逐年递增,已由1994年的50.7%上升到1995年的75.4%,条中31号已成为主要流行小种,其它致病类型亦有一定比例;而一直居首位的洛13致病类群已降到12.3%,29号小种已降为第2位;老小种洛10类群基本保持稳定。监测结果表明,甘肃小麦条锈菌正处于变异活跃期,31号等小种对农业生产将有重大威胁
|
|
|
|
1 |
李艳芳,赵廷元,郑培绩,郝秀忍;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与品种抗锈性的关系[J];山西农业科学;1980年09期 |
2 |
全国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鉴定协作组;几个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的致病特性[J];植物保护;1981年02期 |
3 |
徐鸿润,陈鹤生;水稻白叶枯病病菌致病性分化的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1983年03期 |
4 |
汪可宁;1982、1983年我国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简报[J];植物保护;1984年02期 |
5 |
全国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鉴定协作组;1984年我国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简报[J];植物保护;1985年02期 |
6 |
汪可宁,吴立人,孟庆玉,谢水仙,路端谊,袁文焕,于孝如,宋位中,刘守俭,王吉庆,杨家秀,黄光明,李艳芳,杨世诚;1975—1984年我国小麦条锈菌生理专化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86年02期 |
7 |
杨家秀;黄光明;刘正德;;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变异动态研究简结[J];今日种业;1986年05期 |
8 |
黄征宇,李传道;杨树溃疡病菌致病力分化及杨树抗病性评价[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1期 |
9 |
全国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鉴定协作组;1985、1986年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简报[J];植物保护;1987年03期 |
10 |
毕云青;戴云;;1983~1986年度云南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鉴定[J];云南农业科技;1987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