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肿瘤化疗后粒缺伴发热患者一线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的临床疗效及治疗费用
【摘要】:目的评价血液肿瘤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伴发热患者两种一线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策略的优劣。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2018年12月某院血液肿瘤化疗后粒缺伴发热病例的感染部位及病原菌分布情况,按一线抗感染治疗方案分为以碳青霉烯类药物为主治疗组(碳青霉烯类组)和以含酶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为主治疗组(含酶β-内酰胺类组),对两组病例治疗疗效、住院总费用以及住院日数进行比较。结果共收集粒缺伴发热的病例103例,其中碳青霉烯类组为71例,含酶β-内酰胺类组32例。最常见的感染部位是呼吸道,其次为血液、胃肠道。检出病原菌47株,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真菌分别占68.1%、12.8%、19.1%,以肺炎克雷伯菌占比最高为(25.5%),其次为大肠埃希菌(21.3%)和铜绿假单胞菌(8.5%)。碳青霉烯类组、含酶β-内酰胺类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0.1%、71.9%,住院总费用分别为(59 529.7±39 771.3)、(49 546.9±31 641.1)元,住院日数分别为(28.7±7.9)、(26.2±6.3) d,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两组患者住院总费用、住院日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血液肿瘤化疗后粒缺伴发热的患者,一线经验性应用碳青霉烯类为主的药物抗感染治疗的疗效优于应用含酶β-内酰胺类为主的药物,两组住院总费用以及住院日数差异不明显。
|
|
|
|
1 |
赵敏;吴楠;;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处方合理性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年22期 |
2 |
王开泰;陆红娟;;重组人白介素-11对血液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恢复的效果[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7年06期 |
3 |
刘志勇;;重组人白介素-11治疗老年人血液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6年06期 |
4 |
张子彦;;还原型谷胱甘肽在血液肿瘤化疗中对肝脏的保护作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6年01期 |
5 |
孙晓洁;刘进;桂霞;程虹;阿先古丽·阿不力孜;;网织血小板检测在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的应用[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年06期 |
6 |
陆景峰;陈亚楠;;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46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9年06期 |
7 |
史艳侠;邢镨元;张俊;沈波;;中国肿瘤化疗相关贫血诊治专家共识(2019年版)[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9年12期 |
8 |
罗云;娄世锋;;谷氨酰胺防治血液肿瘤化疗后口腔炎的临床观察[J];重庆医学;2009年16期 |
9 |
史艳侠;邢镨元;张俊;沈波;;中国肿瘤化疗相关贫血诊治专家共识(2019年版)[J];中国肿瘤临床;2019年17期 |
10 |
孟景晔,黄仁魏,林东军,何易,董敏,李旭东,林曲,吴祥元;红细胞生成素预防血液肿瘤化疗贫血的初步观察[J];广东医学;2004年11期 |
11 |
徐腾云,胡冰,庄建生;血康治疗肿瘤化疗后血小板下降的临床观察[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1997年05期 |
12 |
薛颖,张哲舫;大剂量氨甲喋呤在肿瘤化疗中的进展(综述)[J];陕西新医药;1984年12期 |
13 |
曾凡娟;周一鸣;张银花;施瑞;李彩霞;;黄芪注射液在血液肿瘤化疗儿童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合理用药探索;2019年11期 |
14 |
欧阳建华,郭林芳;血液肿瘤化疗期间消化道副作用的综合防治[J];实用医学杂志;2001年10期 |
15 |
杨健舟;吕美锟;夏炎春;;异甘草酸镁对血液肿瘤化疗药物性肝损害的防治作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年11期 |
16 |
张晓丽;许惠丽;赵伟;万伟;;帕洛诺司琼和格拉司琼预防血液肿瘤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疗效对比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6年15期 |
17 |
杨国华;钱锡峰;庄芸;沈云峰;;异甘草酸镁治疗血液肿瘤化疗后肝损害的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年23期 |
18 |
刘吟宇;张培彤;邓雯琦;王宝泉;彭晓娴;;中药当归补血汤加减治疗肿瘤化疗所致贫血对患者预后的影响[J];肿瘤药学;2020年01期 |
19 |
韩艳霞;王宙政;;重组人白介素-11治疗血液肿瘤化疗后血小板低下的疗效及安全性[J];肿瘤学杂志;2009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