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GIS技术在岩溶塌陷预测中的应用

胡成  陈植华  丁国平  陈学军  
【摘要】:专业化的地理信息系统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 ,具有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在阐明地理信息系统基本特点和功能的基础上 ,论述了利用GIS技术进行岩溶塌陷定量预测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并结合桂林西城区岩溶塌陷预测的实例 ,提出了通过发展接口程序技术将岩溶塌陷预测模型与GIS技术有机结合以快速、准确地完成预测工作的思想 ,为科学预测重大的自然地质灾害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石建省;唐山市活动性断裂与岩溶塌陷关系的空间分析[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6年03期
2 项式均,康彦仁,刘志云,谢代兴,陈健,阎志为;长江流域的岩溶塌陷[J];中国岩溶;1986年04期
3 周治国;湖南娄底地区岩溶塌陷特征及防治探讨[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3年03期
4 王滨,贺可强,姜先桥,周智民;岩溶塌陷渗压效应致塌机理研究——以山东省枣庄市岩溶塌陷为例[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5年01期
5 万继涛,杨蕊英;枣庄南部岩溶塌陷风险预测及评估[J];山东地质;1999年01期
6 谭克龙,周春光;湘中恩口-斗笠山矿区岩溶塌陷研究[J];西安科技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7 韩宝平,马金荣,裴宗平,余志伟;徐州市区岩溶塌陷机理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8 雷明堂,蒋小珍,李瑜;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在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以桂林市岩溶塌陷信息系统为例[J];中国岩溶;1998年02期
9 李公岩,周绍智,万继涛,薄克庭;山东省枣庄盆地岩溶塌陷形成条件及易发区划分方法探讨[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3年04期
10 刘善军;隐伏岩溶区岩溶塌陷易发程度评价——以泰安为例[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4年03期
11 刘凯栋;贵州省岩溶塌陷类型及形成分布规律探讨[J];贵州地质;1990年03期
12 盛玉环;湘潭市区岩溶塌陷勘查研究方法[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7年S1期
13 ;岩溶塌陷评估预测信息系统研究获得好评[J];中国岩溶;1997年03期
14 陈学军,陈植华,陈先华,胡成;桂林市西城区岩溶塌陷模糊层次综合预测[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15 项式均,廖如松,陈健;岩溶塌陷灾害的预测和评价[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0年01期
16 岩情;国外岩溶塌陷研究动态[J];中国岩溶;1986年02期
17 雷明堂,蒋小珍,李瑜;岩溶塌陷综合预测评价的理论与方法[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7年S1期
18 施杰,梁春梅;桂林市岩溶塌陷与地下水关系初探[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7年S1期
19 雷明堂,蒋小珍,李瑜;岩溶塌陷预测评价系统及其应用——以唐山岩溶塌陷为例[J];中国岩溶;1997年02期
20 包惠明,胡长顺;岩溶塌陷两级模糊综合评判[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少杰;靳清增;;淮南市岩溶塌陷分布及发展趋势探讨[A];“资源保障 环境安全——地质工作使命”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文集[C];2011年
2 ;抽水触发岩溶塌陷的耦合机理与临界条件模型试验研究[A];2008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8年
3 胡炳南;张慎勇;陈佩佩;;江西坪湖矿控制岩溶塌陷的压煤开采优化设计研究与实践[A];2010全国“三下”采煤与土地复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4 熊灵阳;石丙飞;;山区铁路建设中岩溶塌陷、沉降的基本特征及成因[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魏爱华;马凤山;邓清海;郭捷;巩城城;;广东省某隧道区岩溶塌陷危险性评价[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6 欧阳救荣;;湖南黄沙坪矿区岩溶塌陷及其防治[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一)[C];1992年
7 程星;黄润秋;许强;;岩溶致塌中的多力场耦合模式研究[A];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C];2002年
8 雷明堂;蒋小珍;李瑜;;岩溶塌陷研究新进展[A];中国科协2002年减轻自然灾害研讨会论文汇编之二[C];2002年
9 雷明堂;李瑜;蒋小珍;甘伏平;蒙彦;;岩溶塌陷灾害监测预报技术与方法初步研究——以桂林市拓木岩溶塌陷监测站为例[A];西部水利水电开发与岩溶水文地质论文选集[C];2004年
10 谭鸿增;;南昆铁路岩溶塌陷的预测和整治[A];第六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明贵;桂林市岩溶塌陷形成机制与危险性预测[D];吉林大学;2005年
2 蒋小珍;线性工程路基岩溶土洞(塌陷)灾害防治综合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3 宋彩平;基于GIS的森林生态效益空间分析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4 蔡金标;大跨度悬索桥空间分析的组合单元法[D];浙江大学;2002年
5 蔡砥;网络计算环境下空间分析的计算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徐丽华;大气程辐射遥感影像与大气环境质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陈先伟;土地利用数据库综合的结构化模型和算法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8 赵广亮;八达岭长城风景林数字化管理技术及应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9 陈楠;基于GIS的人口时空分布特征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5年
10 李朝阳;自然保护区生态关键地段识别与生态适宜性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正君;福建省龙岩市岩溶塌陷风险评估[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0年
2 李源;昆明新机场岩溶塌陷机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3 韩蒙;云桂铁路珠琳段岩溶塌陷危险性评价[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4 刘静;基于GIS的石景山区管委管理与服务专题应用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吉林大学;2005年
5 辛宝东;北京市奥林匹克公园岩溶塌陷危险性评价[D];吉林大学;2005年
6 赵华;中国入境旅游流空间分布及其演变分析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何骏;海岸带功能适宜性评价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8 张罗致;贵阳市轨道交通1号线主要水文地质问题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9 秦岭霞;地理空间信息网格试验及应用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5年
10 李明泽;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开发应用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曹妍;宜宾出现26个大坑,或与干旱有关[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2 晏丽 朱大耀 邹薇;武汉城市圈当加强岩溶塌陷监测预警[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
3 记者 张强;汉南江堤岩溶塌陷已趋稳定[N];人民长江报;2008年
4 亓学刚 亓锋;莱芜综合治理岩溶塌陷区[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5 记者 柳尧杰通讯员 周建;五处特别重点防范区被“红线”圈定[N];莱芜日报;2008年
6 记者 曹中夫;葫芦岛地面塌陷致6人失踪[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7 王玉峰;发挥技术优势防治地灾[N];中国矿业报;2003年
8 张晓松 韩洁;地下水超采:千年大雁塔严重倾斜[N];西部时报;2006年
9 济宁市地质环境监测站;济宁市地质灾害现状和发展趋势预测[N];济宁日报;2009年
10 记者 覃宇扬;进一步加强监测科学防范有效治理地灾[N];广西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