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利用强震地震序列反演震区构造应力状态的方法研究

张永庆  
【摘要】: <正>地壳的应力状态是地壳最重要的性质之一,地壳表面和内部发生的各种地质构造现象及其伴生的各种物理现象与化学现象都与地壳应力的作用密切相关。因此,了解大陆地壳应力分布状态,特别是地壳深部应力状态,是解决地球动力学有关科学问题的基础,同时也是探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杰;李爱群;;《基于可公度方法的川滇地区地震趋势研究》之质疑[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2 王振声;从能量及地质条件探讨主-余震型地震序列活动的特征[J];西北地震学报;1981年01期
3 秦嘉政,钱晓东,叶建庆;2001年施甸M_S5.9地震序列的震源参数研究[J];地震学报;2005年03期
4 刘蒲雄,陈修启,吕晓健,韩丹;地震序列的后续显著地震的预测研究[J];地震学报;1996年01期
5 赵珠,陈农;1992年四川力马地震序列期间激发的孕震结构[J];中国地震;1996年01期
6 刁守中,周翠英,华爱军,侯海峰;历史地震序列类型的划分及其应用刍议[J];中国地震;2002年03期
7 卓秀榕,叶雯燕;地震序列振幅比偏差的特征[J];地震地质;1981年01期
8 钟廷姣,王振声;序列分析法在以震报震研究中的应用[J];西北地震学报;1987年04期
9 曾健,韩渭宾,王虹,席敦礼;M≥6.0强震后地震序列类型的模糊聚类分析[J];西北地震学报;1994年03期
10 武孔春;地震序列性质与断层分形关系的探讨[J];地震研究;199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爱晖;万兴伟;;国家形象构建视域下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与新闻体制机制创新——以汶川地震报道为例[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赵志立;;危机传播在中国——以“5.12”汶川大地震为例[A];第六届亚太地区媒体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李艳富;王兆印;施文菁;王旭昭;;汶川地震引发的坡面泥石流[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王仁坤;邵敬东;;沙牌拱坝经受了超强地震的考验[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C];2009年
5 高曙德;苏永刚;;汶川8.0级地震前后甘川交界应力场与地电场的变化探讨[A];第九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6 袁海军;;汶川地震的几点思考——从建筑震害现状中进一步认识建筑抗震性能[A];第十届全国建设工程无损检测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沈玉华;;博客在重大灾难性事件中的信息传播特色分析——以“5.12汶川地震”为例[A];第六届亚太地区媒体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任蕾;;《人民日报》汶川地震报道的内容分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施文婧;王兆印;刘丹丹;徐梦珍;;震区花岗岩崩塌体上的植被修复[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曾政;胡友兰;王曦鸣;汤明;;从汶川地震思考兽医如何进行震后人畜共患病防控工作[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防灾减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勇;震源破裂过程反演方法研究[D];北京大学;2008年
2 张利平;华北地区陆气水循环时空演化规律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3 袁道阳;青藏高原东北缘晚新生代以来的构造变形特征与时空演化[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3年
4 檀赛春;真光层辐射特性及其对海洋初级生产力遥感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7年
5 齐文浩;土层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8年
6 王志才;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以来的构造变形特征与时空演化:以陇西—武山地区为例[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4年
7 华卫;中小地震震源参数定标关系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年
8 郭飚;非均匀各向异性介质的地震P波走时层析成像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9年
9 丁开华;青藏高原中东部地区的现今地壳形变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10 柳小波;散体流动时空演化仿真模型的研究与应用[D];东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立新;用远震信息进行地震丛集精确定位——唐山地震序列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3年
2 刘涛;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探析[D];重庆大学;2009年
3 林碧苍;昆仑山口西地震序列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年
4 汪磊;志愿者组织参与灾害救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卢佩;汶川地震报道中新闻媒体的人文关怀探究[D];兰州大学;2009年
6 潘瑞芹;激光与有机分子体系的相互作用[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张骊;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络媒介功能与角色[D];厦门大学;2009年
8 武敏捷;基于震源机制解的地震序列及区域应力场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06年
9 钱文利;辽宁沿海地区人口迁移的时空演化机制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青;网络论坛中公共危机传播的信息流分析[D];苏州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晨 林艳兴;专家谈如何度过“余震期”[N];陕西科技报;2008年
2 ;州地震局局长王学甫答记者问[N];民族日报;2008年
3 记者 张洁;“地震预测是巨大的挑战”[N];湖北日报;2007年
4 成都传媒集团记者 向朝阳 实习记者 张学锋;中央及境外媒体组团赴灾区采访[N];成都日报;2008年
5 ;安康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紧急通知[N];安康日报;2008年
6 秦力勇马晓明;市区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 市民不必惊慌[N];绵阳日报;2008年
7 记者 陈玉强 张云普 贡德银;大庆地区石油企业防震抗震生产平稳[N];中国石油报;2005年
8 记者 韩晓玲、通讯员 刘中兴;全省湿地将接受“健康诊断”[N];湖北日报;2006年
9 ;能否利用潮汐预测地震[N];科技日报;2008年
10 王心怀 程娓娓;松软煤层卸压“增透法”实施[N];中国职工科技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