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两次强沙尘暴期间地面气象要素变化对比分析
【摘要】:利用沙尘暴发生前后格尔木基准站自动气象站记录的每分钟地面气象要素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10年5月14日和7月5日发生在青海格尔木的两次强沙尘暴期间地面气象要素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两次沙尘暴发生前相对湿度都比较小,气压都在下降,但是相对湿度和极大风速都呈波动式波动,在沙尘暴发生后,气压和相对湿度都突增,极大风速先急剧增加到最大,然后又急剧下降。2)前者气温在沙尘暴发生前和5cm地温的变化趋势比较一致,但是0cm地温在沙尘暴发生前波动变化幅度较大;后者0cm、5cm地温与气温变化趋势都比较一致。3)由于下垫面性质的差异,沙尘暴要素的反映显著。
|
|
|
|
1 |
海显莲;;2010年两次强沙尘暴期间地面气象要素变化对比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10期 |
2 |
丁建芳;牛生杰;岳平;赵光平;王连喜;;沙尘暴热力结构的个例研究[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
3 |
沈定成;王文;;十堰ZQZ-CⅡ型自动气象站与人工观测气象要素对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3期 |
4 |
邓芳莲;李社民;;西安市市区与郊区气象要素对比分析[J];陕西气象;2007年05期 |
5 |
张小石;夏泽雄;黄志兴;;自动气象站数据与人工观测数据对比分析[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09年01期 |
6 |
彭江良;卢英;黄文君;艾海提;哈丽旦;;库车站和新建机场气象要素特征对比分析[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1年03期 |
7 |
李津;轩春怡;张明英;;北京奥运会期间“鸟巢”内外气象要素的对比分析[J];气象;2008年S1期 |
8 |
宋星灼;朱好;张宏升;;内蒙古多伦地区沙尘暴过程气象要素演变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9期 |
9 |
岳平;牛生杰;沈建国;葛增平;;一次特强沙尘暴的微气象要素及PM10观测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09年01期 |
10 |
彭维耿,陈楠;宁夏多、少沙尘暴年4月平均环流特征的对比分析[J];高原气象;2002年06期 |
11 |
李艳春,赵光平,胡文东,李艳芳;宁夏中北部沙尘暴过程中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J];高原气象;2005年02期 |
12 |
赵琳娜;屠妮妮;矫梅燕;;不同动力热力条件下蒙古气旋引发沙尘天气过程的对比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7年03期 |
13 |
原会秀;吴宜进;;沙尘暴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防治措施[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年12期 |
14 |
胡雪红;张优勤;杨学斌;;德州市沙尘暴天气统计特征[J];山东气象;2007年02期 |
15 |
杨铁钢;白秀芳;陈瑞霞;航盖;海花;;乌拉特中旗地区沙尘天气初步分析[J];科技资讯;2008年04期 |
16 |
申红喜;李秀连;石步鸠;;北京地区两次沙尘(暴)天气过程诊断对比分析[J];空中交通管理;2002年05期 |
17 |
王宝霞,袁芝华,张凤林,高凤岐;白城市一次罕见的沙尘暴天气过程分析[J];吉林气象;2001年04期 |
18 |
高建峰
,任璞
,刘秀春;山西省近40年沙尘暴天气气候特征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年S1期 |
19 |
孟雪峰,孔文甲,张立春,娜林,李纯彦;两次影响内蒙古地区沙尘暴天气的对比分析[J];内蒙古气象;2005年01期 |
20 |
徐启运;我国西北地区沙尘暴天气减灾对策[J];中国减灾;1995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