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在土壤有机碳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刘丽贞  庞丹波  王新云  陈林  李学斌  吴梦瑶  刘波  祝忠有  李静尧  王继飞  
【摘要】:土壤碳周转是大气圈、生物圈与岩石圈之间碳迁移转化的重要过程,其微小变化将影响大气CO_2浓度,改变植物地上与地下部分碳的动态与分配。目前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广泛应用于不同时间尺度与空间尺度碳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但缺乏针对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应用于土壤有机碳研究的概述。本文在对当前利用稳定碳同位素技术研究土壤碳起源、动态变化以及周转等资料整理的基础上,简要总结陆地生态系统植物叶片-凋落物-土壤连续体、叶片-土壤连续体和土壤中稳定碳同位素(δ~(13)C)变化规律。重点介绍了土壤碳素循环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适应规律,同时对比~(13)C自然与~(13)C人工标记法的异同,指出利用稳定碳同位素方法研究土壤碳动态过程中应加强的方面和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及趋势。明确上述过程及机制可为预测生态系统的源/汇效应奠定基础,加强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定量研究,将对土壤碳源/汇潜力的了解和土壤有机碳周转机理的深入了解有所裨益。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6条
1 唐晓红;罗友进;任振江;吕家恪;魏朝富;;长期垄作稻田腐殖质稳定碳同位素丰度(δ~(13)C)分布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1年04期
2 夏雪;车升国;;陆地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和碳排放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1年29期
3 刘启明,王世杰,朴河春,欧阳自远;生态转换系统中土壤有机质变化的稳定碳同位素示踪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02年02期
4 曹丛丛;齐玉春;董云社;彭琴;刘欣超;孙良杰;贾军强;郭树芳;闫钟清;;氮沉降对陆地生态系统关键有机碳组分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4年02期
5 张文河;查向浩;易海艳;徐安阳;;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变化[J];湖北农业科学;2015年11期
6 任玉连;陆梅;曹乾斌;李聪;冯峻;王志胜;;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9年11期
7 张义辉;李洪建;;陆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研究进展[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9年04期
8 刘涛泽;刘丛强;张伟;涂成龙;;喀斯特地区坡地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和δ~(13)C值组成差异[J];水土保持学报;2008年05期
9 廖洪凯;龙健;;喀斯特山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的变化[J];应用生态学报;2011年09期
10 朱书法,刘丛强,陶发祥;δ~(13)C方法在土壤有机质研究中的应用[J];土壤学报;2005年03期
11 陈庆强,沈承德,易惟熙,彭少麟,李志安;土壤碳循环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1998年06期
12 彭琳;王晓君;黄从德;李开志;;凋落物输入改变对慈竹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J];水土保持通报;2014年01期
13 解宪丽,孙波,周慧珍,李忠佩;不同植被下中国土壤有机碳的储量与影响因子[J];土壤学报;2004年05期
14 周桂香;张文元;胡冬南;郭晓敏;;土壤有机碳影响因素及测定方法探讨[J];江西林业科技;2011年06期
15 王瑞;徐瑾;徐晓;王国兵;;凋落物与蚯蚓对杨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组成的影响[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年06期
16 齐志勇,王宏燕,王江丽,刘书宇;陆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的研究进展[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郭娜;王成杰;;草地开垦为农田对土壤稳定碳同位素的影响[A];2017中国草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7年
2 吴庆标;王效科;郭然;;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研究进展[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3 刘哲;;稳定碳同位素示踪技术在土壤有机碳循环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9年科学技术年会——环境工程技术创新与应用分论坛论文集(一)[C];2019年
4 涂成龙;陆晓辉;崔丽峰;;贵州省农业土壤有机碳和氮化学计量在近50年里的变化[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C];2017年
5 雷娜;;延安治沟造地工程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A];环境工程2017增刊2下册[C];2017年
6 秦小光;宁波;殷志强;穆燕;;末次间冰期以来渭南黄土地区土壤有机碳碳库的演变[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7 汪青;张平究;;退耕还湿对菜子湖湿地土壤有机碳组分与质量的影响[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安全学术论文摘要集[C];2012年
8 李富山;韩贵琳;唐杨;吴起鑫;;喀斯特地区不同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氮特征:以贵州普定为例[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9 邱海源;黄志伟;王宪;;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10 任华东;吴昌广;李生;姚小华;;植被恢复过程的土壤有机碳 库动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9分会场:中国西部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与科技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11 郭沂林;潘剑君;;寒温带与中亚热带森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对比研究[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上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2 赵营;郭鑫年;刘汝亮;王世荣;;宁夏灌区不同类型农田土壤有机碳及活性组分含量特征[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上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3 周卫军;王凯荣;刘鑫;;有机物料循环对红壤稻田系统土壤有机碳转化的影响[A];第九届中国青年土壤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暨第四届中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14 娄云;汤洁;梁爽;李昭阳;李娜;;冻融区土壤碳排放及土壤有机碳变化[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Public Health(CEPPH 2012)[C];2012年
15 王少先;;施肥提高稻田土壤有机碳密度[A];中国作物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16 袁正蓉;李丽;刘影;李富程;;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种植类型转变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A];2019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9年
17 田玉强;欧阳华;宋明华;周才平;胡启武;;青藏高原样带高寒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及氮素分布特征研究[A];2005青藏高原环境与变化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18 胡乐宁;苏以荣;何寻阳;李扬;王嫒华;吴金水;;添加~(14)C标记的有机物质对喀斯特典型土壤有机碳积累与转化的影响[A];十一五农业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第四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9 汤洁;毛子龙;李昭阳;王晨野;;多源信息支持下的土壤有机碳变化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0 杨玉海;陈亚宁;李卫红;翟军;;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的变化——以塔里木河下游为例[A];第五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科锋;TRIPLEX-MICROBE模型的耦合开发及其对全球土壤有机碳与微生物碳的模拟[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2 邓娇娇;辽东山区不同森林恢复类型土壤有机碳固存的微生物学机理[D];沈阳农业大学;2020年
3 于建光;蚯蚓活动对农田土壤有机碳转化的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4 孙筱璐;不同气候和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组分差异特征[D];北京林业大学;2017年
5 刘春;黄土高原丘陵区侵蚀土壤有机碳来源及影响机制[D];湖南大学;2019年
6 阿里凯(KASHIF ALI KUBAR);秸秆还田和免耕对土壤有机碳特性及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8年
7 黄金权;水力侵蚀作用下小区尺度土壤有机碳动态及其微生物学机制[D];湖南大学;2014年
8 魏宗强;城市封闭土壤有机碳变化及其影响因素[D];南京大学;2013年
9 张勇;凤阳山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D];南京林业大学;2018年
10 黄晓磊;稻麦轮作系统中弱晶质氧化铁与土壤有机碳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11 姜义亮;黑土区坡耕地土壤侵蚀对土壤有机碳流失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12 王婧;全球和样带尺度森林土壤有机碳驻留时间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D];华东师范大学;2019年
13 任立宁;川南毛竹林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8年
14 沈雅飞;除灌、采伐处理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及其相关过程的影响[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8年
15 刘慧屿;辽宁省农田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及固碳潜力估算[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16 许信旺;不同尺度区域农田土壤有机碳分布与变化[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17 张珍明;喀斯特石漠化土壤有机碳分布、储量及植被恢复潜力评估[D];贵州大学;2017年
18 李明明;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有机碳、氮时空变异与动态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3年
19 王淑平;土壤有机碳和氮的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3年
20 窦晓琳;森林恢复对土壤有机碳氮循环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植物园);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柳满;中国西南喀斯特关键带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控制机理[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年
2 马玉红;黄土区植被类型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8年
3 郭广芬;未来气候变化对我国土壤有机碳储藏的影响[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6年
4 杭子清;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盐沼土壤有机碳组分、来源及结构特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5 肖安序;亚高山不同植被土壤有机碳、氮素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6 周越;基于通用陆面模式的青藏高原土壤有机碳时空变化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20年
7 周越;基于通用陆面模式的青藏高原土壤有机碳时空变化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20年
8 付淑月;黄土丘陵区人工刺槐林凋落物输入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0年
9 付淑月;黄土丘陵区人工刺槐林凋落物输入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0年
10 赵鑫;褐土带采煤沉陷区土壤有机碳时空分异规律反演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9年
11 张毅;罗霄山脉南段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影响因子[D];华南农业大学;2017年
12 李娟;成都市不同植被类型与种植年限公园绿地土壤有机碳矿化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9年
13 赵华晨;长白山森林次生演替驱动的土壤有机碳氮库变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9年
14 裴隆翠;阔叶红松林皆伐迹地恢复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9年
15 张雪莹;城市化对南亚热带存留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D];广州大学;2019年
16 关炳昌;植被配置模式对矿区复垦土壤有机碳影响[D];山西大学;2019年
17 毛琴琴;退耕还林(草)以来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D];西安科技大学;2019年
18 刘娜;秦岭南坡主要林分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及速效养分特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19 方雪东;玉-稻与双季稻系统前季作物源碳对土壤有机碳贡献的差异[D];华中农业大学;2019年
20 王志秀;贺兰山东麓不同年限葡萄地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研究[D];宁夏大学;201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本报记者 沈春蕾;发现土壤有机碳影响气候新证据[N];中国科学报;2015年
2 记者 李丽云 实习生 阴浩;用技术手段恢复黑土肥力[N];科技日报;201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