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在土壤有机碳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摘要】:土壤碳周转是大气圈、生物圈与岩石圈之间碳迁移转化的重要过程,其微小变化将影响大气CO_2浓度,改变植物地上与地下部分碳的动态与分配。目前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广泛应用于不同时间尺度与空间尺度碳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但缺乏针对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应用于土壤有机碳研究的概述。本文在对当前利用稳定碳同位素技术研究土壤碳起源、动态变化以及周转等资料整理的基础上,简要总结陆地生态系统植物叶片-凋落物-土壤连续体、叶片-土壤连续体和土壤中稳定碳同位素(δ~(13)C)变化规律。重点介绍了土壤碳素循环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适应规律,同时对比~(13)C自然与~(13)C人工标记法的异同,指出利用稳定碳同位素方法研究土壤碳动态过程中应加强的方面和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及趋势。明确上述过程及机制可为预测生态系统的源/汇效应奠定基础,加强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定量研究,将对土壤碳源/汇潜力的了解和土壤有机碳周转机理的深入了解有所裨益。
|
|
|
|
1 |
唐晓红;罗友进;任振江;吕家恪;魏朝富;;长期垄作稻田腐殖质稳定碳同位素丰度(δ~(13)C)分布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1年04期 |
2 |
夏雪;车升国;;陆地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和碳排放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1年29期 |
3 |
刘启明,王世杰,朴河春,欧阳自远;生态转换系统中土壤有机质变化的稳定碳同位素示踪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02年02期 |
4 |
曹丛丛;齐玉春;董云社;彭琴;刘欣超;孙良杰;贾军强;郭树芳;闫钟清;;氮沉降对陆地生态系统关键有机碳组分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4年02期 |
5 |
张文河;查向浩;易海艳;徐安阳;;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变化[J];湖北农业科学;2015年11期 |
6 |
任玉连;陆梅;曹乾斌;李聪;冯峻;王志胜;;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9年11期 |
7 |
张义辉;李洪建;;陆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研究进展[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9年04期 |
8 |
刘涛泽;刘丛强;张伟;涂成龙;;喀斯特地区坡地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和δ~(13)C值组成差异[J];水土保持学报;2008年05期 |
9 |
廖洪凯;龙健;;喀斯特山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的变化[J];应用生态学报;2011年09期 |
10 |
朱书法,刘丛强,陶发祥;δ~(13)C方法在土壤有机质研究中的应用[J];土壤学报;2005年03期 |
11 |
陈庆强,沈承德,易惟熙,彭少麟,李志安;土壤碳循环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1998年06期 |
12 |
彭琳;王晓君;黄从德;李开志;;凋落物输入改变对慈竹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J];水土保持通报;2014年01期 |
13 |
解宪丽,孙波,周慧珍,李忠佩;不同植被下中国土壤有机碳的储量与影响因子[J];土壤学报;2004年05期 |
14 |
周桂香;张文元;胡冬南;郭晓敏;;土壤有机碳影响因素及测定方法探讨[J];江西林业科技;2011年06期 |
15 |
王瑞;徐瑾;徐晓;王国兵;;凋落物与蚯蚓对杨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组成的影响[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年06期 |
16 |
齐志勇,王宏燕,王江丽,刘书宇;陆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的研究进展[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3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