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基于条件植被温度指数的冬小麦主要生育时期干旱监测效果评价Ⅲ——干旱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评估

李艳  王鹏新  刘峻明  张树誉  李俐  
【摘要】:选取关中平原2002—2009年冬小麦越冬后每年3—5月9旬的条件植被温度指数(CVTI)遥感干旱监测结果,基于归一组合赋权法确定的冬小麦越冬后四个主要生育时期干旱对产量影响的最优权重,建立关中平原4市(不包括铜川)冬小麦每年的加权CVTI与单产间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并对冬小麦的单产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2002—2009年关中平原冬小麦单产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中部单产较高,西部次之,东部最低。基于关中平原4市的整体产量估算模型预测西安市部分区县2010年的单产,取得较好的结果,验证了关中平原4市的整体产量估算模型具有较好的精度,能够较准确地反映关中平原干旱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邵玉翠;孟兆芳;徐千钧;卢钢;蒋成玉;;磷对冬小麦产量影响的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1992年03期
2 刘一;施肥对黄土高原旱地冬小麦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03年01期
3 张贵;毛堰明;牛艳杰;乔旭;雷钧杰;石书兵;;核麦间作冬小麦产量比较分析初探[J];新疆农业科技;2010年06期
4 郭绍祖;崔芳琹;;冬小麦磷素营养规律的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1980年03期
5 余守愚;;如何种好旱地冬小麦[J];甘肃农业科技;1982年08期
6 杨久劲;;丹寨县冬小麦适宜播期的农业气候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1982年03期
7 王伟民;董廷猷;;应用农业生态系统观点指导进行冬小麦产量予报[J];农业新技术;1983年04期
8 В.К.Тевзадзе;张荫成;;计划冬小麦产量的农业技术原理[J];麦类作物学报;1988年02期
9 张兴高;;陇东旱塬冬小麦丰产栽培技术[J];甘肃农业科技;1990年09期
10 张谋草,赵满来,李锦萍,李甲平;陇东塬区气象要素变化对冬小麦产量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4年04期
11 耿德祥;孙惠合;汪顺勤;;灰色线性回归在冬小麦产量长期预测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4期
12 李武;屈玉玲;胡朝霞;乔玮;朱文娟;;应用“3414”肥料试验 求解冬小麦施肥方案[J];村委主任;2010年16期
13 С.Д.李梭各罗夫 ,П.Я.畢宁可 ,刘友杰;在灌溉下深耕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J];土壤;1959年12期
14 李国栋;;冬小麦生产中几项旱农措施的协调[J];甘肃农业科技;1983年07期
15 A.M.Feyerherm ,陈煜;美国中西部小麦产量与先进技术之关系[J];麦类作物学报;1990年03期
16 胡宏斌;;提高山坡旱地冬小麦产量的措施[J];农业科技通讯;1991年09期
17 王生录,武天云;施肥对陇东旱塬冬小麦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J];甘肃农业科技;1997年09期
18 付铁梅;佟国香;张东雷;;节水灌溉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研究[J];北京农业;2008年18期
19 张翠英;王传喜;张婷;侯艳丽;;气候变化对菏泽冬小麦播种期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08年08期
20 周琰;;播期密度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J];新疆农业科技;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为安;唐为安;田红;陈晓艺;温华洋;丁霞;徐光清;;气候变暖背景下安徽省冬小麦产量对气候要素变化的响应[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2 张俊宁;李民赞;张小超;;基于冬小麦信息融合的非线性产量建模分析[A];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 2009)论文集[C];2009年
3 吴洪颜;高苹;徐为根;;江苏省冬小麦春季阴湿害的风险评估及区划[A];第七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陈联裙;张群;张锦水;潘耀忠;;实割实测数据支持下的县级尺度冬小麦产量遥感估测[A];全国农业遥感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陆春花;梁运香;刘孝清;刘志宏;孙建文;;影响介休市冬小麦产量的原因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气象与现代农业[C];2011年
6 李东;王雪梅;曹苏娅;;气候变化对冬小麦适播期影响及对策[A];经济策论(下)[C];2011年
7 赵小蓉;赵燮京;王昌桃;;川中丘陵区节水栽培技术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研究[A];农业、生态水安全及寒区水科学——第八届中国水论坛摘要集[C];2010年
8 车少静;高祺;刘利军;;2009-2010年度石家庄异常低温对冬小麦影响[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9 李松敏;王仰仁;周青云;孙书洪;;水肥耦合方式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A];现代节水高效农业与生态灌区建设(上)[C];2010年
10 岳文俊;张富仓;;水分胁迫后复水对冬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麦博儒;太阳辐射减弱对冬小麦生理生化及产量的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2 付秋萍;黄土高原冬小麦水氮高效利用及优化耦合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3年
3 冯福学;不同耕作措施对绿洲灌区冬小麦“根土系统”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4 李炎;水肥调控措施对冬小麦光合产物分配的模拟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5 岳现录;华北平原冬小麦氮肥优化管理策略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6 夏天;基于高光谱遥感的区域冬小麦生物量模拟及粮食安全评价[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赵姣;华北平原冬小麦群体优化设计和养分效应评价方法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8 王贺然;北京地区冬小麦适应气候变化的播期和品种试验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9 韩雪;CO_2浓度升高对冬小麦生长和产量影响的生理基础[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10 管大海;不同水分条件与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夏玉米根系和水分利用的影响及其化学调控[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宁东峰;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水氮高效利用栽培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2 董勤各;秸秆粉碎与化肥混施对冬小麦水分利用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0年
3 张洋;冬小麦水氮高效利用基因型差异的生理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4 齐林;冬小麦夏大豆种植方式与水分利用关系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伍利;硫氮配施对冬小麦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调控效应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0年
6 雷艳;调亏灌溉和氮营养对冬小麦生长和水氮利用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7 柴彦君;鄂北岗地不同品种冬小麦氮效率差异性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8 刘岩;冬小麦—夏大豆种植方式与全年水分利用关系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9 王佩玲;CO_2浓度倍增与介质施氮对冬小麦物质生产及氮素利用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10 白丽婷;渭北旱塬不同类型地膜覆盖对土壤环境和冬小麦生长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林生;我国冬小麦产量与质量有望同步提高[N];期货日报;2006年
2 曹一平;冬小麦高产基肥和种肥都要施[N];农资导报;2007年
3 沧州市粮食局 张荣胜;麦价局部回调 市场弱势盘整[N];河北科技报;2007年
4 沈龙;今夏小麦市场难起波澜[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6年
5 李警卫;外盘走势短期平稳 国内小麦期市转弱[N];粮油市场报;2007年
6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冬小麦产量预期减幅较大[N];期货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运主伦 特约记者 曹文龙;两茬田里话增收[N];金昌日报;2007年
8 罗强;麦价走高成主流认识[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王锦;冬小麦受旱面积开始减少[N];中国证券报;2011年
10 胡若愚;欧美很干旱 小麦很“受伤”[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