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菜心品种产量及品质性状聚类分析
【摘要】:采用系统聚类法对41个菜心商品品种的形态、产量和品质性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41个菜心品种在植株形态和产量性状上分为3个类群,每个类群又均可分为两个亚群,其中Ⅲ-1亚群5个品种的株型和产量性状表现优良。41个菜心品种在品质性状上分为3个类群,第Ⅰ类群又可分为两个亚群,其中第Ⅱ、第Ⅲ类群5个品种的综合品质性状表现优良。菜心各品种在熟性、植株形态、产量和品质等方面差异明显,在实际中需根据生产目标选择适宜的品种。
|
|
|
|
1 |
李秀绒;柴永峰;孙来虎;赵智勇;邵新胜;;优质抗旱丰产小麦新品种运旱20410选育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0年02期 |
2 |
舒英杰;周玉丽;张兰;;8个乌塌菜品种比较研究[J];作物杂志;2008年02期 |
3 |
马香花;周秋峰;王保林;赵建国;;浇水因子对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8年09期 |
4 |
杨淑萍;;植物诱导剂对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影响[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年05期 |
5 |
宋世威;廖国秀;刘厚诚;孙光闻;陈日远;;不同芥蓝品种产量及品质性状聚类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1年19期 |
6 |
张振鹏;林良文;梁林顺;梁江曲;叶燕萍;;不同分子量水溶性壳低聚糖对花生产量性状及品质的影响[J];作物杂志;2010年05期 |
7 |
沈金雄,傅廷栋,杨光圣,马朝芝,涂金星;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及产量性状的遗传改良[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5年01期 |
8 |
吴立强;郑敬业;王志伟;马峙英;;彩色棉种质资源创新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
9 |
王常英;;佳旺牌壮秧剂在水稻上应用效果试验[J];北方水稻;2009年03期 |
10 |
方力;秦权;闫香春;王庆军;李野;赵雨霏;;大豆不同栽培方式对其产量效益的影响[J];吉林农业;2010年11期 |
11 |
马怀礼;王振华;;水稻杂交一代主要产量性状的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1981年07期 |
12 |
林国栋;;甘蔗硝酸还原酶活性及其与产量性状的关系[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4期 |
13 |
邹伟清;陆地棉产量性状的基因效应及其与F_1杂种优势关系的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4期 |
14 |
邹伟清;陆地棉产量性状的配合力及其与亲子的关系[J];江西农业学报;1991年01期 |
15 |
汪建来;小麦F_2产量性状的相关和选择效果[J];安徽农业科学;1991年04期 |
16 |
王玉兰,乔春贵,吴旭,禹航,田景池,邢柏林;爆玉米产量性状的遗传参数研究[J];玉米科学;1993年03期 |
17 |
刘耀斌;景忆莲;;陆地棉产量性状杂种优势的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1993年05期 |
18 |
马峙英;张桂寅;刘占国;蒋观敏;吴立强;曲健木;;低酚棉种质资源的研究[J];棉花学报;1993年02期 |
19 |
王占武,李晓芝,刘彦利;根际微生物对冬小麦根系发育及产量性状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00年S1期 |
20 |
程建峰,潘晓云,刘宜柏;相关模糊法的创建及其在陆稻产量性状分析上的应用[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0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