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有机/高分子光诱导电荷转移材料研究

白金瑞  虞大红  王燕  
【摘要】:光诱导电子转移是光电转换体系中发生的一个简单而重要的过程,即:在受到光激发时,一个电子从电子给体(D)转移到电子受体(A)并形成给体自由基阳离子(D·+)和受体自由基阴离子(A·-)的过程。与之相伴的另一个过程是后电子转移过程,即电子重新回到体系的最初状态的过程。为了使放热式电子转移过程顺利进行,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在于电子给体和受体的电化学和光物理性质必须匹配。用纳秒激光瞬态吸收光谱在可见-近红外区域能够检测分子间电子转移行为,其重要的标志是观察体系自由基离子的形成。文章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关于给体-受体型分子材料的光诱导电荷转移过程研究进展。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吴振奕;杨绳岩;;共价接枝硅酞菁-多壁碳纳米管的合成及光电性能[J];无机化学学报;2011年07期
2 盛宁;苑壮东;王静霞;;四芘取代自由卟啉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研究[J];济宁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马丽雅;石立建;吕秀林;石可瑜;;卟啉修饰碳纳米管研究进展[J];离子交换与吸附;2011年04期
4 彭玉;彭汝芳;金波;沈娟;楚士晋;;C_(60)和C_(70)对聚苯乙烯耐紫外老化性能的影响[J];塑料助剂;2011年04期
5 罗贤;吕桂琴;;金属卟啉与Keggin型硅钨酸修饰电极的制备及电催化性能测定[J];无机化学学报;2011年09期
6 何道伟;傅青方;闫晓密;郝大鹏;陈志舜;Terence K.S.W.;王利光;;富勒烯C_(74)分子的电子传导特性[J];微纳电子技术;2011年07期
7 尹璐;王敬;黄萍;邓雅斌;李东辉;;阳离子铝酞菁红区荧光探针测定硫酸软骨素[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1年04期
8 王飞;丁可伟;吴飞鹏;;水体系中含卟啉基团的两亲高分子的自组装行为和性质的研究[J];影像科学与光化学;2011年05期
9 郗丽娟;曹天静;李大鹏;杨榕;徐淑芬;廖霞;张瑛洁;;铁络合物催化类Fenton氧化研究进展[J];工业水处理;2011年07期
10 高丽霞;安杰;李树非;潘复生;甘利华;;C_(80)X_(12)(X=H,F,Cl,Br)的结构和稳定性[J];中国科学:化学;2011年07期
11 查林;;富勒烯C_(42)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8期
12 侯长军;黄清菁;霍丹群;张宿义;沈才洪;张良;;检测金属离子的R-S-F结构型荧光分子传感器研究进展[J];功能材料;2011年S4期
13 ;高碳材料带来低碳生活[J];人工晶体学报;2011年04期
14 赵红;陈亮文;何睿;;C_(84)富勒醇碳笼外接官能团数目的确定[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15 闾晓萍;黄绚;杨坤;;碳纳米材料的生物毒性效应研究及展望[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1年05期
16 张瑞军;周斌;;一种新型碳材料——碳化物衍生碳的研究进展[J];燕山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17 魏德英;国术坤;赵永男;;石墨烯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11年06期
18 刘秀英;王翔朴;;纳米材料危险度评价研究进展[J];卫生研究;2011年04期
19 张文毓;;石墨烯应用研究进展综述[J];新材料产业;2011年07期
20 ;美模拟发现3种稳定存在的碳结构[J];化学工业与工程;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志军;张志君;姜桥;张衡益;刘育;;卟啉修饰二苯并24冠8与富勒烯修饰二级胺的键合及电子转移行为[A];全国第十四届大环化学暨第六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专辑[C];2008年
2 王全国;曾凡花;解永树;朱为宏;;氧化卟啉-锌卟啉-富勒烯多元体系构建和性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无机与配位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3 赵海英;贺林;陈晨;朱义州;郑健禺;;卟啉/酞菁-富勒烯[60]给受体体系的构筑与光诱导电子转移[A];中国化学会第七届有机化学学术会议图文摘要集[C];2011年
4 何莹;刘婷;陈丽涛;;金属卟啉、酞菁类催化剂对氧气还原反应电催化活性的理论研究[A];第十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刘艳;曾庆华;张宪玺;姜建壮;;卟啉、酞菁类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的研究进展[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6 朱燕娟;唐振方;张海燕;何艳阳;伍春燕;王金华;陈易明;;乙炔的等离子体热解产物:富勒烯C_(60)的合成[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1年
7 郭俊杰;李天保;王晓敏;刘旭光;许并社;;CVD法制备富勒烯的研究[A];2004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8 徐正;尹桂;魏先文;锁志勇;;富勒烯和卟啉二元模型化合物的合成和光物理性质研究[A];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研究进展——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二届大环第四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9 王海英;王晓敏;赵兴国;章海霞;刘旭光;许并社;;金属微粒催化制备洋葱状富勒烯的研究[A];第三届全国扫描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3年
10 熊善新;杨帆;陆雪红;;制备共价键联接的富勒烯-聚苯胺新型超级电容器材料[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边永忠;三明治型卟啉、酞菁类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2 刘大军;反饱和吸收化合物制备及其激光防护光限幅性能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5年
3 刘章勇;渣油反应—吸附脱金属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4 李可来;卟啉的降解及其相关反应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5 高飞;氯参与下富勒烯的形成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6 盛宁;新型卟啉酞菁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性质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路桂芬;卟啉酞菁化合物的设计、合成、性质及可控的自组装纳米结构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8 刘青云;卟啉酞菁配合物超分子聚集体的纳米组装及结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9 赵爽;酞菁、卟啉和氧化还原蛋白质薄膜电极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宋建新;基于红色荧光性能的卟啉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与表征[D];湖南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权;富勒烯赖氨酸衍生物的制备及其对细胞辐射防护效应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2 何百寅;中药氧化卟啉原及合成卟啉新方法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齐冬冬;四氮杂卟啉、酞菁、亚酞菁及不对称衍生物的构效关系量子化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宋正恩;系列卟啉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杜鑫利;富勒烯分子在硅表面的室温吸附几何结构及其调控[D];南昌大学;2011年
6 夏怡;用于光催化制氢的卟啉分子的合成及光催化装置研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7 李晓芳;含卟啉(或酞菁)等功能分子有序多层(或单层)膜电极的组装和应用[D];吉林大学;2004年
8 黄建真;四烃基卟啉及其衍生物的合成与表征[D];郑州大学;2010年
9 丁晨;低聚噻吩及其衍生物与富勒烯混合溶液中的电子转移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10 卓淑娟;几种卟啉、花菁、酞菁化合物在核酸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超;小鼠研究首次证实富勒烯可运载基因[N];科技日报;2010年
2 文晓丽;利用煤炭为原料制备富勒烯纳米碳材料应用前景广阔[N];锡林郭勒日报;2009年
3 张巍巍;富勒烯可对体细胞造成潜在损伤[N];科技日报;2010年
4 叶铁林;“富勒烯”的误会[N];中国化工报;2002年
5 罗阿华;我国富勒烯研究获重大突破[N];中国化工报;2004年
6 吴志润;寻找C50富勒烯的博士[N];闽南日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王秀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N];中国化工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李晓岩 通讯员 王晓红;纳米碳材料富勒烯应用已不遥远[N];中国化工报;2008年
9 文竹;日本发现富勒烯有望用于癌症治疗[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10 萌云;纳米微粒催化洋葱状富勒烯及制备[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