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高层框剪隔震体系计算分析简化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梁嘉骏  李向真  刘佳霞  
【摘要】:在高烈度区高层框剪结构引入隔震技术,其目标是在多遇地震下减小地震作用,从而使上部结构层间位移满足设计要求。本文在隔震体系简化分析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高层框剪隔震体系的简化计算模型。同时用通用程序和本文方法计算框剪结构隔震体系实例的地震时程分析反应,计算结果表明:本文所建立的框剪结构隔震体系简化模型是可靠的,可以用于高层框剪隔震体系的理论定性分析和初步设计中的参数拟定;在同一高层框剪结构工程中,与铰接隔震体系相比较,刚接隔震体系隔震效果更好。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鲍华,徐礼华,周友;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基础隔震体系动力特性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5年04期
2 何建平;王汝恒;刘勇;;建筑基础隔震体系的应用发展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6年06期
3 王闯;;并联复合隔震体系理论研究[J];铁路工程造价管理;2006年04期
4 李向真;向伟明;朱小文;;房屋隔震体系动力特性计算的摄动方法[J];工程力学;2010年07期
5 辛晓鹏;郭晓辉;;不同隔震体系地震反应分析对比[J];四川建材;2011年01期
6 杜永峰;朱前坤;李慧;;串联隔震体系的大变形力学行为分析与试验[J];振动与冲击;2011年11期
7 J.M.Kelly;周雍年;;评建筑物基底的隔震体系[J];国外地震工程;1980年01期
8 钱晓旭;彭阳;;隔震体系研究与应用现状综述[J];山西建筑;2014年14期
9 黄襄云,王清敏,丰定国,姚谦峰;自动复位基础隔震体系的试验研究[J];工程抗震;2000年03期
10 毛利军,李爱群;建筑结构基础隔震体系研究进展[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11 张新影;潘文;陶忠;白良;刘守斌;曾聪;;附加间隙式阻尼器复合隔震体系研究[J];福建建设科技;2008年05期
12 曾奔;周福霖;徐忠根;;有效地震动输入下基础隔震体系的响应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13 杜永峰;杨静成;林治丹;寇巍巍;;串联隔震体系静力性能有限元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0年04期
14 杜永峰;韩登;;不同类型串联隔震体系竖向承载力对比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10年S1期
15 赵桂峰;马玉宏;张永山;;弹塑性缓冲限位与滞变-摩擦并联隔震体系参数分析[J];建筑结构学报;2013年01期
16 宋天齐, 王为杰;结构隔震体系的选择和应用[J];工程抗震;1995年02期
17 李向真,周福霖;基础隔震体系加速度反应的频率特征分析及动态参数的选取[J];世界地震工程;1997年01期
18 孙建刚,郝进锋,张文福,张云峰;采用滚动隔震体系的立式储液罐(敞口)振动的模型试验研究[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19 徐礼华;结构隔震体系地震反应分析[J];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20 黄襄云,王清敏,丰定国,姚谦峰;球支撑滚动隔震体系振动分析[J];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学报;199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光洁;谭平;金建敏;王海明;涂伟荣;米晓玲;;一种新型隔震体系的理论与实验研究[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2 张富有;刘汉龙;高玉峰;;串连组合基础隔震体系的简化计算方法[A];第八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3 杨树标;;砌体复合隔震体系研究[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1999年
4 姚谦峰;;建(构)筑物基础滑动隔震体系研究[A];第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1993年
5 王焕定;赵桂峰;张永山;;梯队变刚度滞变-摩擦隔震体系抗震设计实用方法[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3年
6 张富有;周海祚;何毅;;并联基础隔震体系轴力转移研究[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刘敏;张志强;程文癬;彭飞;;不同场地土下并联基础隔震体系地震反应特征[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杜永峰;李慧;窛巍巍;窛佳亮;;叠层橡胶支座串联隔震体系抗火性能研究[A];第三届全国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陈志华;闫翔宇;;不平行悬挂摆体系的隔震性能研究[A];中国钢结构协会成立二十周年庆典暨2004钢结构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孙建刚;郝进锋;袁朝庆;;立式浮放钢制储罐抗震减震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林治丹;考虑几何非线性的串联隔震体系随机响应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3年
2 李向真;非规则房屋结构隔震体系的计算方法与动力性能计算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3 吴忠铁;考虑支座极限变形的串联隔震体系性能分析与振动台试验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4年
4 张颖;层间隔震体系的减震机理与减震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5 朱前坤;串联隔震体系屈曲后屈曲及大变形力学行为[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6 张华英;平移建筑隔震体系分析与性能化设计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0年
7 姚菲;新型复合隔震体系的试验、模拟及分析[D];湖南大学;2011年
8 徐明贵;平扭耦联LRB隔震体系静动力特性的研究和应用[D];天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弯;高烈度寒冷地区村镇建筑简易复合隔震技术数值分析[D];重庆大学;2015年
2 韩登;地下室柱顶连梁对串联隔震体系稳定性的影响[D];兰州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建华;基础隔震体系的多目标优化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4 曾江;复合隔震体系摩擦承压比振动台试验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1年
5 莫艳丽;隔震体系的损伤破坏与控制[D];广州大学;2012年
6 麦敬波;复合隔震体系研究[D];广州大学;2006年
7 邵丹;被动自适应隔震体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8 杨静成;叠层橡胶支座与柱串联隔震体系稳定性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2009年
9 张华英;隔震体系简化模型的参数识别及结构选型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5年
10 张小乐;球面滑移金属隔震体系的减震效果分析[D];山东大学;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