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鹤滩水电站库区小江断裂带活动性研究
【摘要】:小江断裂带北段为白鹤滩水电站库区内规模最大的断裂构造,其几何展布特征与活动性对库区移民及其就近安置规划有明显的制约作用。通过对小江断裂北段大比例尺调查、断裂带石英形貌扫描以及现场氡气测量等综合研究,重新界定了小江断裂带北段展布,即北起宁南县华弹镇,沿金沙江左岸经永乐村,鲁吉、溜姑延伸至蒙姑以南,断裂带总体向西陡倾。石英微形貌统计分析与应力痕迹微形貌观察结果表明,断层强烈活动时间在晚更新世,同一石英颗粒表面具有代表两种滑动方式(蠕滑和黏滑)的应力痕迹组合,应力痕迹的溶蚀程度、叠加和切割关系表明,断层在晚更新世的滑动至少有3个亚期次,早期为蠕滑,中晚期为黏滑。小江断裂北段的潜在地震危险性评估表明,其可能发生强震的最大震级约在MS6.8级~MS7.1级左右,为未来仍有可能再次活动的强震地区。
|
|
|
|
1 |
钱晓东;秦嘉政;;小江断裂带及周边地区强震危险性分析[J];地震研究;2008年04期 |
2 |
林向东;徐平;武敏捷;武安绪;;小江断裂中段及邻区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J];中国地震;2010年02期 |
3 |
滕德贞;云南省小江断裂带中段地震地质基本特征[J];地震研究;1978年02期 |
4 |
朱成男;滕德貞;段家乐;孔祥红;;云南小江断裂带水平错距的测定[J];云南地质;1983年04期 |
5 |
郝晋升;刘晓红;耿乃光;;小江断裂断层泥摩擦特性的实验研究[J];地震学刊;1986年02期 |
6 |
李乐;陈棋福;钮凤林;何家斌;付虹;;基于重复微震研究小江断裂带的深部构造变形[J];国际地震动态;2013年11期 |
7 |
耿乃光,姚孝新,陈颙;小江断裂带断层泥的基本力学性质[J];地震研究;1985年04期 |
8 |
何宏林,方仲景,李玶;小江断裂带西支断裂南段新活动初探[J];地震研究;1993年03期 |
9 |
沈军,汪一鹏,宋方敏,曹忠权,申旭辉,俞维贤,侯学英,李志祥;小江断裂带中段的北东向断裂与断块结构[J];地震地质;1997年03期 |
10 |
沈军,汪一鹏,宋方敏,俞维贤,曹忠权,侯学英,申旭辉,李志祥;小江断裂带中段晚新生代构造盆地演化阶段[J];地震研究;1998年01期 |
11 |
孙毅;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中期到短期形变异常的分析[J];四川地震;2003年02期 |
12 |
刘翔;王绍晋;钱晓东;邬成栋;;2005年会泽5.3级地震与小江断裂地震活动关系研究[J];地震研究;2006年04期 |
13 |
彭万里,周瑞琦;依据三角测量资料分析云南小江断裂北段的应力场[J];地球物理学报;1978年04期 |
14 |
闻学泽;小江断裂带的破裂分段与地震潜势概率估计[J];地震学报;1993年03期 |
15 |
沈军,汪一鹏,宋方敏,俞维贤,曹忠权,申旭辉,侯学英,李志祥;小江断裂带中段水系位移值的分组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J];中国地震;1997年04期 |
16 |
王云;赵慈平;刘峰;陈坤华;冉华;;小江断裂带及邻近地区温泉地球化学特征与地震活动关系研究[J];地震研究;2014年02期 |
17 |
钱晓东;;破裂时间法在云南小江断裂带强震预测中的应用[J];地震研究;2010年02期 |
18 |
林向东;徐平;葛洪魁;武敏捷;武安绪;;小江断裂中段及其邻近地区应力场时间变化分析[J];地震学报;2011年06期 |
19 |
沈娅宏;张建国;毛燕;郑定昌;庞卫东;刘文旭;;小江断裂带及其周边地区构造应力场特征[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
20 |
孙小龙;王博;;小江断裂带地下流体记震能力分析[J];华南地震;2008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