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笼氟化富勒烯分子C_(20)F_(18)(CO)_2C_(20)F_(18)电子输运性能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摘要】:以双笼氟化富勒烯C_(20)F_(18)(CO)_2C_(20)F_(18)为中心分子,与Ag(100)纳米线电极连接构筑分子电子器件,通过第一性原理和非平衡格林函数相结合的方法,对器件的电子输运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外加偏压的作用下,中心分子的前线轨道逐渐定域在分子的左侧,电子透射通道被阻塞,所对应的共振隧穿峰被压制,器件的电流-电压特性曲线在0.3~0.8V区间内表现出明显的负微分电阻(NDR)现象.
|
|
|
|
1 |
唐军;丁迎春;徐明;;第一性原理研究立方相尖晶石二元氮化物[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
2 |
陶辉锦;陈伟民;王赫男;;镍晶格稳定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材料导报;2009年18期 |
3 |
胡盟;程杰;何巨龙;;新型立方碳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
4 |
苏昀;吴晓静;权俊杰;于亚鹏;;甲基苯丙胺在水溶液中第一性原理研究[J];化学工程师;2013年10期 |
5 |
江勇;许灿辉;蓝国强;;金属氧化物表面与界面的第一性原理热力学:一个研究实例(英文)[J];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2013年01期 |
6 |
魏娜然;温斌;宫长伟;马红军;李廷举;;新金刚石电子结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6年02期 |
7 |
徐金荣;李义宝;朱兴凤;;聚苯硫醚几何结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
8 |
何林;何旭;房勇;曾明凤;唐明杰;薛学东;;压力及缺陷对蓝宝石电子结构影响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
9 |
于洋,徐力方,顾长志;氢吸附金刚石(001)表面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物理学报;2004年08期 |
10 |
李英德;分子和金表面相互作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潍坊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
11 |
宫长伟;王轶农;杨大智;;NiTi形状记忆合金马氏体相变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物理学报;2006年06期 |
12 |
于海林;;氮化银结构特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
13 |
阮林伟;朱玉俊;裘灵光;卢运祥;;C_3N_4基本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6期 |
14 |
付召明;王明阳;张岩星;张娜;杨宗献;;第一性原理研究由金属镍和钇稳定的氧化锆所形成的三相边界微观结构(英文)[J];物理化学学报;2014年06期 |
15 |
李红海,李英德,王彦华,王传奎;分子和金表面相互作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原子核物理评论;2002年02期 |
16 |
顾惠敏;王东来;翟玉春;刘丽影;李德发;;LiNiO_2及掺杂化合物的结构与稳定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分子科学学报;2007年02期 |
17 |
刘光清;王六定;王益军;杨敏;;碳掺杂(9,0)型闭口硼氮纳米管场发射第一性原理研究[J];人工晶体学报;2010年01期 |
18 |
刘洪波;孙洪国;;KLTN晶体表面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14年01期 |
19 |
罗改霞;路战胜;杨宗献;;M(Al,Cu,Pd,Pt,Rh,Zr)掺杂CeO_2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中国稀土学报;2007年S1期 |
20 |
顾牡;林玲;刘波;刘小林;黄世明;倪晨;;M'型GdTaO_4电子结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物理学报;2010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