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6层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与CCA对照分析
【摘要】:目的:评价256层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价值,并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CA)对照分析。方法:80例行256层CT冠状动脉造影(CCTA)及CCA检查者纳入研究。半定量分析C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并以CCA结果为参考标准,评估256层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同时分析256层CT误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原因。结果:80例可评估冠状动脉312支,256层CT判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诊断符合率:轻度狭窄分别为59.1%、99.0%、81.3%、97.0%和81.3%;中度狭窄分别为80.0%、97.0%、81.8%、96.6%和81.8%;重度狭窄分别为91.3%、96.4%、91.3%、96.4%和91.3%。与CCA对照,256层CT误诊冠状动脉狭窄共31支。结论:256层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在冠心病的早期筛查及危险评估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及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
|
|
1 |
张小鹏;刁瑞香;马祥兴;;双源CT对冠状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年11期 |
2 |
马军;蔡中;哈若水;陈大治;李勇;;多层螺旋CT无创性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年12期 |
3 |
蔡成仕;王文河;赵瑞华;刘英峰;;螺旋CT冠脉成像筛选冠状动脉疾病[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8年01期 |
4 |
张树桐;金朝林;肖建伟;樊怡;王翔;谢元亮;;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心肌桥和壁冠状动脉诊断中的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7年10期 |
5 |
毛定飚;滑炎卿;吴昊;葛虓俊;张国桢;;常规冠状动脉造影与冠状动脉CT成像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8年09期 |
6 |
张辉;张麟;殷宝玲;张智勇;;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J];山东医药;2008年37期 |
7 |
刘昌盛;李茂进;查云飞;谢宝君;魏文洲;潘鄂武;彭宙峰;;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几种管电流控制方式的比较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年09期 |
8 |
张丽红;黄贤会;李勇;常维平;;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年07期 |
9 |
谢元亮;郑晓华;金朝林;张树桐;王俊;陈发祥;王翔;;心率对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及对策[J];放射学实践;2006年09期 |
10 |
裴瑞娜;马祥兴;王茜;;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最佳重建时相与心率关系的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年08期 |
11 |
张刚;成官迅;刘婷;张静;侯玉清;郑华;崔凯;;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年04期 |
12 |
孙占国;唐光才;黄新文;;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及进展[J];医学综述;2007年19期 |
13 |
伊婕;姜少燕;;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其狭窄的准确性[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
14 |
朱建新;孟宪平;谢旭刚;顾娅婷;陈则君;徐新;;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临床应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年09期 |
15 |
吕飙;周旭辉;王翔;张滨;赵蕾;杨琳;王淼;张同;张蕴;张兆琪;;64排螺旋CT对伴有钙化的冠状动脉狭窄诊断准确性的多中心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年04期 |
16 |
蔡军;张龙江;卢光明;黄伟;周长圣;赵艳娥;孙志远;梁泉;;1879例成人非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双源CT检出的冠状动脉起源异常24例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年08期 |
17 |
赵绍宏,聂永康,蔡祖龙,赵红,杨立;冠状动脉疾病多层面螺旋CT成像初探[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年08期 |
18 |
李晓兵!200433,田建明!200433,王培军!200433,王敏杰!200433,萧毅!200433,郝强!200433,左长京!200433,薛宏!200433,范玉兰!200433;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大血管病变术后复查中的应用[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1年09期 |
19 |
赵锡海;蔡祖龙;杨立;高磊;;64层螺旋CT对心功能不全患者冠状窦的评价[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6年10期 |
20 |
翟伟;杨萍珠;侯阳;王凯;辛军;;PET-CT在心脏成像技术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6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