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水环境生物评价
【摘要】:于2014年冬季和夏季调查太湖全湖116个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分析其群落结构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共记录底栖动物55种,隶属3门7纲18目27科52属,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405.5 ind./m2和146.6 g/m2.优势度分析表明,河蚬(Corbicula fluminea)、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太湖大螯蜚(Grandidierella aihuensis)、寡鳃齿吻沙蚕(Nephtys oligobranchia)和拟背尾水虱属一种(Paranthura sp.)是太湖大型底栖动物的优势种.基于环境因子聚类分析,可将全湖分为3个区:敞水区、水生植被区和富营养区.方差分析表明各湖区间环境因子差异显著.统计分析表明,3个区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相似性低,差异显著.典范对应分析表明,水深、总氮、总磷、铵态氮、水生植物、溶解性有机碳和沉积物中值粒径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显著相关.K-优势曲线、物种多样性指数显示,从水生植被区→敞水区→富营养区,营养水平增加,底栖动物多样性逐渐降低,生物量逐渐升高.研究结果表明营养水平、底质类型以及水生植被的分布是决定太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关键因子.
|
|
|
|
1 |
黄洪辉,林钦,林燕棠,贾晓平,李纯厚,王文质;大亚湾网箱养殖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时空变化[J];中国环境科学;2005年04期 |
2 |
王银东;熊邦喜;杨学芬;;武汉市南湖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J];湖泊科学;2005年04期 |
3 |
刘敏,侯立军,许世远,余婕,欧冬妮,刘巧梅;长江口潮滩生态系统氮微循环过程中大型底栖动物效应实验模拟[J];生态学报;2005年05期 |
4 |
渠晓东;曹明;邵美玲;黎道丰;蔡庆华;;雅砻江(锦屏段)及其主要支流的大型底栖动物[J];应用生态学报;2007年01期 |
5 |
段学花;王兆印;田世民;;河床底质对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影响的野外试验[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9期 |
6 |
卜秋兰;沈新强;罗民波;;洋山深水港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初步研究[J];海洋渔业;2007年03期 |
7 |
安传光;赵云龙;林凌;吕敢堂;陈亚瞿;;长江口九段沙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季节分布特征的初步研究[J];水产学报;2007年S1期 |
8 |
王金宝;李新正;王洪法;刘录三;李宝泉;张宝琳;;黄海特定断面夏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特征[J];生态学报;2007年10期 |
9 |
杨明生;熊邦喜;杨学芬;;武汉市南湖大型底栖动物的时空分布和氮磷评价[J];湖泊科学;2007年06期 |
10 |
刘录三;孟伟;田自强;蔡玉林;;长江口及毗邻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空间分布与历史演变[J];生态学报;2008年07期 |
11 |
刘录三;孟伟;李新正;李子成;郑丙辉;雷坤;李中宇;;辽东湾北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研究:Ⅱ.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J];环境科学研究;2009年02期 |
12 |
田胜艳;张文亮;张锐;;大型底栖动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J];盐业与化工;2009年02期 |
13 |
卜秋兰;沈新强;罗民波;;洋山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年际生态变化的初步研究[J];渔业科学进展;2009年04期 |
14 |
徐炜;曾晓起;盛福利;张云龙;唐贵明;;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的拖网调查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S1期 |
15 |
刘卫霞;于子山;曲方圆;隋吉星;张志南;;北黄海冬季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S1期 |
16 |
王宗兴;范士亮;韦钦胜;王守强;臧家业;;青岛近海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现状[J];海洋通报;2010年01期 |
17 |
覃雪波;孙红文;吴济舟;王若男;孙铁珩;;大型底栖动物对河口沉积物的扰动作用[J];应用生态学报;2010年02期 |
18 |
耿相昌;李斌;彭绪全;谢嗣光;王志坚;;老窝河大型底栖动物资源状况[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0期 |
19 |
彭松耀;赖子尼;蒋万祥;高原;庞世勋;杨婉玲;;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影响因子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2010年06期 |
20 |
李斌;张耀光;王志坚;;怒江(云南段)大型底栖动物纵向分布和季节性变化规律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