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藨草属植物对盐度的表型可塑性反应
【摘要】:表型可塑性是植物适应环境变化的一种重要方式.尽管有很多研究发现受到不同选择压力的物种间表型可塑性会发生分化,但常缺乏适合度证据以支持分化是否有适应意义.本研究比较了生于淡水环境的扁秆藨草和生于滩涂的海三棱藨草在0‰、5‰、10‰、15‰的盐度梯度下的营养生长和克隆繁殖的表现,发现所测量的9个性状中有7个性状的变化趋势在两个种间相似,且基于繁殖体数量和幼苗生生命力估计的相对适合度都随着盐度的增加而下降,但分株成活率和球茎数两个性状的变化在种间存在显著差异,相对适合度下降的速率也不同.这些结果表明虽然扁秆藨草和海三棱藨草响应盐度变化的表型可塑性变化是一致的,但后者更适应盐生环境.此外,成活率、繁殖体数量、总生物量这些常用的适合度代理性状与相对适合度的变化趋势不一致,提示应选择合适的性状来代理适合度.
|
|
|
|
1 |
耿宇鹏,张文驹,李博,陈家宽;表型可塑性与外来植物的入侵能力[J];生物多样性;2004年04期 |
2 |
刘莉;李成;李乃兵;徐宏发;王跃招;;不同水温条件下中华蟾蜍蝌蚪的表型可塑性研究[J];四川动物;2006年02期 |
3 |
高乐旋;陈家宽;杨继;;表型可塑性变异的生态-发育机制及其进化意义[J];植物分类学报;2008年04期 |
4 |
郭立冬;何兴东;;不同气温与土壤湿度条件下籽蒿幼苗的表型可塑性[J];中国沙漠;2011年04期 |
5 |
周浩然;徐明;于秀波;刘本彩;;生物适应性和表型可塑性理论研究进展[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4期 |
6 |
关保华,葛滢,樊梅英,牛晓音,卢毅军,常杰;华荠苧响应不同土壤水分的表型可塑性[J];生态学报;2003年02期 |
7 |
胡启鹏;郭志华;李春燕;马履一;;植物表型可塑性对非生物环境因子的响应研究进展[J];林业科学;2008年05期 |
8 |
刘琼琳;张春艳;杨允菲;;昆明市3种木兰属园林乔木叶片的表型可塑性与生长规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7期 |
9 |
孙利忠;刘彤;;植物表型可塑性概述[J];生物学教学;2009年03期 |
10 |
邹元春;吕宪国;姜明;;湿地克隆植物根茎对变境适应的表型可塑性[J];湿地科学;2007年04期 |
11 |
汤清波;蚜虫翅的响应[J];昆虫知识;2005年05期 |
12 |
柯志新;黄良民;;溞类(Daphnia)反捕食的表型可塑性及其研究进展[J];湖泊科学;2009年06期 |
13 |
于飞海,董鸣,张称意,张淑敏;匍匐茎草本金戴戴对基质盐分含量的表型可塑性(英文)[J];植物生态学报;2002年02期 |
14 |
许凯扬,叶万辉,李静,李国民;入侵种喜旱莲子草对土壤养分的表型可塑性反应[J];生态环境;2005年05期 |
15 |
陆霞梅;周长芳;安树青;方超;赵晖;杨茜;颜超;;植物的表型可塑性、异速生长及其入侵能力[J];生态学杂志;2007年09期 |
16 |
张常隆;李扬苹;冯玉龙;郑玉龙;类延宝;;表型可塑性和局域适应在紫茎泽兰入侵不同海拔生境中的作用[J];生态学报;2009年04期 |
17 |
许凯扬,叶万辉,李静,黄忠良,李国民;入侵种喜旱莲子草对土壤水分的表型可塑性反应[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
18 |
黄迎新;赵学勇;张洪轩;罗亚勇;毛伟;;沙米表型可塑性对土壤养分、水分和种群密度变化的响应[J];应用生态学报;2008年12期 |
19 |
雷妮娅;米湘成;陈勇;王旭航;李俊清;;生态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对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表型可塑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8年05期 |
20 |
脑·生态学比较研究组;;论生命深构造——新适应主义生物学的发展及其新理论综合[J];前沿科学;2009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