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姚安M_S6.5地震3.0≤M_L<5.0余震的地震矩张量反演
【摘要】:建立合于云南地区的速度结构模型,对云南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2000年姚安MS6.5地震3.0≤ML5.0余震的垂直分量进行频率域内的地震矩张量反演。结果表明:矩张量分解得到纯膨胀(各向同性)分量P、纯剪切(双力偶)分量M0和补偿线性矢量偶极C三部分,其中纯剪切(双力偶)分量M0占主要部分,表明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以剪切破裂为主。从余震震源机制解可知,NW—NWW方位的节面占主导,结合余震分布尺度可以判断发震断裂是北西向的断裂。
|
|
|
|
1 |
任枭;刘瑞丰;;应用国家数字地震台网的宽频带资料测定国内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7年05期 |
2 |
马淑芹!中国天津300201,栗连弟!中国天津300201,岳秀霞!中国河北066100;天津及邻区1999~2000年地震震源机制研究[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1年03期 |
3 |
付虹;王绍晋;龙晓帆;刘丽芳;邬成栋;;宁洱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分析[J];地震研究;2009年03期 |
4 |
闻则刚,王正尚,杨马陵;广东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模拟计算[J];华南地震;2001年03期 |
5 |
朱航,陈天长,刘杰,范军;2001年雅江6.0级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与应力场分析[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4年04期 |
6 |
张凤鸣;许晓艳;刘铁军;张世忠;孙文彬;;应用震源机制解分析依兰-伊通地堑北段现代构造应力场[J];东北地震研究;2005年04期 |
7 |
兰从欣;邢成起;苗春兰;岳晓媛;郭心;袁学明;;近年首都圈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其特征分析[J];华北地震科学;2005年04期 |
8 |
牟雅元;龙思胜;龙德雄;;2005年8月5日四川会东—云南会泽间5.3级地震序列初步研究[J];四川地震;2006年02期 |
9 |
林松建;;福建街面水库现代构造应力场分析[J];震灾防御技术;2007年01期 |
10 |
楼小挺;刁桂苓;叶国扬;宁杰远;;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中源地震的空间分布和震源机制解特征[J];地球物理学报;2007年05期 |
11 |
张辉;刘小凤;赵凌云;;由多个震源机制解分析民乐Ms6.1级地震前后应力场演化[J];高原地震;2007年03期 |
12 |
闫俊岗;王利兵;孙晴;;晋冀鲁豫相邻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特征分析[J];山西地震;2008年04期 |
13 |
王婷;白玉;;利用首都圈小震资料求解唐山震区震源机制解[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
14 |
赵知军,刘秀景,任雪梅,谢晓峰;宁夏南部地区地震活动特征[J];西北地震学报;2001年02期 |
15 |
高国英,王海涛,温和平,魏斌;帕米尔东北侧中强地震前应力场动态变化特征分析[J];西北地震学报;2001年04期 |
16 |
封长华,张洪由;2002年3月31日台湾M7.5地震概述[J];国际地震动态;2002年06期 |
17 |
赵小艳;苏有锦;付虹;邬成栋;;欧亚地震带现代构造应力场及其分区特征[J];地震研究;2007年02期 |
18 |
山长仑;李永红;李霞;颜启;张志慧;李镇军;;山东及附近区域部分中小地震震源机制特征分析[J];华北地震科学;2007年04期 |
19 |
泽仁志玛;刁桂苓;李志雄;王晓山;冯向东;;千岛岛弧2006年M_W8.3地震前震源机制解的一致性变化[J];地震学报;2009年04期 |
20 |
赵凌云;邓津;陈俊华;申学林;戴苗;魏贵春;;基于CAP方法的震源机制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0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