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2000年姚安M_S6.5地震3.0≤M_L<5.0余震的地震矩张量反演

毛燕  王彬  周光全  
【摘要】:建立合于云南地区的速度结构模型,对云南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2000年姚安MS6.5地震3.0≤ML5.0余震的垂直分量进行频率域内的地震矩张量反演。结果表明:矩张量分解得到纯膨胀(各向同性)分量P、纯剪切(双力偶)分量M0和补偿线性矢量偶极C三部分,其中纯剪切(双力偶)分量M0占主要部分,表明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以剪切破裂为主。从余震震源机制解可知,NW—NWW方位的节面占主导,结合余震分布尺度可以判断发震断裂是北西向的断裂。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任枭;刘瑞丰;;应用国家数字地震台网的宽频带资料测定国内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7年05期
2 马淑芹!中国天津300201,栗连弟!中国天津300201,岳秀霞!中国河北066100;天津及邻区1999~2000年地震震源机制研究[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1年03期
3 付虹;王绍晋;龙晓帆;刘丽芳;邬成栋;;宁洱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分析[J];地震研究;2009年03期
4 闻则刚,王正尚,杨马陵;广东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模拟计算[J];华南地震;2001年03期
5 朱航,陈天长,刘杰,范军;2001年雅江6.0级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与应力场分析[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4年04期
6 张凤鸣;许晓艳;刘铁军;张世忠;孙文彬;;应用震源机制解分析依兰-伊通地堑北段现代构造应力场[J];东北地震研究;2005年04期
7 兰从欣;邢成起;苗春兰;岳晓媛;郭心;袁学明;;近年首都圈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其特征分析[J];华北地震科学;2005年04期
8 牟雅元;龙思胜;龙德雄;;2005年8月5日四川会东—云南会泽间5.3级地震序列初步研究[J];四川地震;2006年02期
9 林松建;;福建街面水库现代构造应力场分析[J];震灾防御技术;2007年01期
10 楼小挺;刁桂苓;叶国扬;宁杰远;;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中源地震的空间分布和震源机制解特征[J];地球物理学报;2007年05期
11 张辉;刘小凤;赵凌云;;由多个震源机制解分析民乐Ms6.1级地震前后应力场演化[J];高原地震;2007年03期
12 闫俊岗;王利兵;孙晴;;晋冀鲁豫相邻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特征分析[J];山西地震;2008年04期
13 王婷;白玉;;利用首都圈小震资料求解唐山震区震源机制解[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14 赵知军,刘秀景,任雪梅,谢晓峰;宁夏南部地区地震活动特征[J];西北地震学报;2001年02期
15 高国英,王海涛,温和平,魏斌;帕米尔东北侧中强地震前应力场动态变化特征分析[J];西北地震学报;2001年04期
16 封长华,张洪由;2002年3月31日台湾M7.5地震概述[J];国际地震动态;2002年06期
17 赵小艳;苏有锦;付虹;邬成栋;;欧亚地震带现代构造应力场及其分区特征[J];地震研究;2007年02期
18 山长仑;李永红;李霞;颜启;张志慧;李镇军;;山东及附近区域部分中小地震震源机制特征分析[J];华北地震科学;2007年04期
19 泽仁志玛;刁桂苓;李志雄;王晓山;冯向东;;千岛岛弧2006年M_W8.3地震前震源机制解的一致性变化[J];地震学报;2009年04期
20 赵凌云;邓津;陈俊华;申学林;戴苗;魏贵春;;基于CAP方法的震源机制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国英;韩越鹏;聂晓红;;近期新疆震源机制解与地震活动特征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许忠淮;汪素云;南阿甲;;我国地震震源机制解测定现状分析[A];中国地震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2年
3 兰从欣;邢成起;苗春兰;岳晓媛;;首都圈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其应力特征[A];新方法和新技术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暨中国东部地区震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魏柏林;陈庞龙;李富光;黄河生;;新丰江水库地震震源机制解及构造应力场[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5 张小美;杨立明;张元生;;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王盛泽;高国英;;新疆及邻近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区域特征[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7 徐纪人;赵志新;;青藏高原中部的张性构造运动[A];《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进展》论文集[C];2004年
8 张项;陈棋福;赵里;孙安辉;;基于波形反演的首都圈中小地震震源机制[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9 王绍晋;龙晓帆;;永胜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聚类分析[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10 侯宗仁;刘霆;;广东核电站及其外围地区现今地应力状态的探讨[A];中国地质科学院562综合大队文集(7、8)[C];198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罗艳;中小地震震源参数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2 孙长虹;2003年青海德令哈6.7级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及破裂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3 毛燕;普洱、西双版纳地区壳幔速度结构与强震衰减预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4 郑建常;数字地震波形研究区域中小地震震源机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项;用初动P波波形反演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其在首都圈地震震源反演中的初步应用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0年
2 徐长朋;长江三峡库区水库诱发地震定位与震源机制解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0年
3 胡幸平;汶川地震序列震源机制及其动力学解释[D];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2010年
4 武敏捷;基于震源机制解的地震序列及区域应力场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06年
5 林向东;小江断裂中段及其邻近地区震源机制解与构造应力场分析[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09年
6 阮祥;川滇中小地震震源参数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07年
7 张致伟;观测序列谱与震源参数的应用研究[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09年
8 邵翠茹;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地震活动性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9年
9 屠泓为;新疆伽师地区中小地震矩张量反演应用研究[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06年
10 张辉;青藏高原东北缘基于小震震源机制解的区域应力场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记者 韩战锋;灾害面前牢记生命守护法则[N];广东科技报;2008年
2 记者 滕艳;汶川特大地震研究获多项进展[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