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探青藏高原十大关键地学科学问题——《地质学报》百年华诞纪念
【摘要】:本文重新审视了青藏高原的关键科学问题,为解决板块构造理论的"登陆"难题提供新的线索,为理解板块汇聚边界的大陆岩石圈演化及其能源资源、地质灾害和全球环境效应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探讨了青藏高原如下十大关键地学问题:(1)印度大陆北漂模型;(2)印度-亚洲初始碰撞时限;(3)青藏高原的古特提斯造山作用;(4)古近纪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地壳缩短;(5)高喜马拉雅的深熔机制;(6)青藏高原隆升的时限和差异性;(7)构造-剥蚀-气候相互作用与南亚季风;(8)青藏高原关键矿产资源的分布与成因;(9)青藏高原的活动断裂带与孕震机制;(10)碰撞后的印度板块何去何从——深部动力学过程。这些问题可以作为当前研究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演化的重点方向。
|
|
|
|
1 |
吴福元;黄宝春;叶凯;方爱民;;青藏高原造山带的垮塌与高原隆升[J];岩石学报;2008年01期 |
2 |
汪巍;世界屋脊上的国际合作研究[J];地球科学;2000年01期 |
3 |
赵文津,冯昭贤;“INDEPTH”合作研究的体会[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5年01期 |
4 |
傅容珊,李力刚,黄建华,徐耀民,常筱华;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的三阶段模式[J];地球物理学报;1999年05期 |
5 |
傅容珊,黄建华,李力刚,常筱华;青藏高原隆升三阶段模型的数值模拟[J];地学前缘;2000年04期 |
6 |
尹安;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带地质演化——显生宙亚洲大陆生长[J];地球学报;2001年03期 |
7 |
刘才泽;秦建华;;喜马拉雅造山带南北向裂谷的冷缩成因模型[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7年02期 |
8 |
李吉均;;青藏高原隆升与晚新生代环境变化[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2期 |
9 |
黄成敏,王成善;古土壤发育与青藏高原隆升研究综述[J];地质科技情报;2001年04期 |
10 |
杨萍;青藏高原隆升的主要环境效应[J];青海环境;2005年03期 |
11 |
李少斌;简述青藏高原隆升的环境演化效应[J];中国西部科技;2005年07期 |
12 |
刘瞭,迟效国,李才,杨日红;青藏高原的形成和隆升机制综述[J];世界地质;2001年02期 |
13 |
郑英龙,韩同林;青藏高原第四纪大陆冰盖对高原隆升的影响[J];现代地质;1992年02期 |
14 |
方小敏;;青藏高原隆升阶段性[J];科技导报;2017年06期 |
15 |
彭建兵,马润勇,卢全中,李喜安,邵铁全;青藏高原隆升的地质灾害效应[J];地球科学进展;2004年03期 |
16 |
陈诗越;;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效应研究综述[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
17 |
李德威;青藏高原隆升机制新模式[J];地球科学;2003年06期 |
18 |
郑度;姚檀栋;;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效应[J];地球科学进展;2006年05期 |
|
|
|
|
|
1 |
吴福元;黄宝春;叶凯;方爱民;;青藏高原造山带的垮塌与高原隆升[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学术论文汇编[C];2009年 |
2 |
曹建玲;张怀;石耀霖;;有限元模拟青藏高原下地壳流动对高原隆升和变形的影响[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上)[C];2005年 |
3 |
曹建玲;张怀;石耀霖;;有限元模拟青藏高原下地壳柔性流动对高原隆升和运动的影响[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
4 |
齐蕊;廖杰;高锐;;大陆俯冲驱动喜马拉雅造山带形成:来自动力学数值模拟的启发[A];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专题3: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与东亚壳幔演化、专题4:陆陆碰撞带深部结构和动力学意义[C];2018年 |
5 |
傅容珊;李祖宁;黄建华;;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的数值模拟[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
6 |
傅容珊;黄建华;常筱华;薛霆虓;李力刚;;青藏高原隆升三阶段模型的数值模拟[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
7 |
史金松;崔军文;;青藏高原隆升的数学模型及计算处理[A];199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
8 |
傅容珊;李力刚;黄建华;徐耀民;常筱华;;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三阶段模式的动力学模拟[A];寸丹集——庆贺刘光鼎院士工作50周年学术论文集[C];1998年 |
9 |
崔军文;史金松;王连捷;高静;戴俊明;;青藏高原隆升和变形动力学的数值模拟[A];1993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3年 |
10 |
崔军文;许南琴;;再论青藏高原隆升的动力学模式[A];199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
11 |
李吉均;;青藏高原隆升问题[A];地貌·环境·发展——2004丹霞山会议文集[C];2004年 |
12 |
方小敏;孙继敏;徐志方;金章东;颜茂都;;中国西部大陆剥蚀风化与青藏高原隆升[A];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二)——专题34青藏高原周缘活动构造与构造地貌研究进展、专题35青藏高原及邻区新生代构造与地貌过程、专题36青藏高原隆升与风化剥蚀和气候变化[C];2015年 |
13 |
崔军文;史金松;;青藏高原隆升数值模拟的地质解释和启迪[A];199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
14 |
黎敦朋;李新林;周小康;杜少喜;;从库木库里盆地看青藏高原隆升[A];青藏高原地质过程与环境灾害效应文集[C];2005年 |
15 |
葛肖虹;任收麦;马立祥;;青藏高原隆升的环境效应[A];构造地质学新理论与新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
16 |
包浪;卢涛;;青藏高原隆升对西南地区气候的影响[A];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二)——专题24:青藏高原隆升与风化剥蚀和气候变化、专题25:南北地震带强震活动的深浅部构造特征与动力学机制[C];2017年 |
17 |
葛肖虹;任收麦;刘永江;;青藏高原隆升动力学与“亚澳”陨击事件[A];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与资源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
18 |
白艳;陈炽皓;方小敏;田茜;刘晓明;张伟林;张涛;Murodov Azamdzhon;陈清虎;;生物有机地化青藏高原古高度重建:进展和局限性[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五)—专题十三:青藏高原隆升与气候变化和风化剥蚀、专题十四:青藏高原活动构造与地震灾害、专题十五:青藏高原东缘深部地球物理与大陆动力学研究进展[C];2020年 |
19 |
朱威谋;赵连锋;谢小碧;姚振兴;;安纳托利亚高原地壳Lg波衰减模型及对高原隆升的揭示意义[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八)—专题二十二:地震波衰减与深部成像、专题二十三:地震灾害防治与应急管理、专题二十四:区域地震构造与地震地质灾害[C];2020年 |
20 |
李高军;李来峰;徐哲文;;滑坡风化:解释新生代风化悖论的新方法[A];2019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五)——专题13: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构造过程与高原生长、专题14:青藏高原隆升与气候变化和风化剥蚀、专题15:新构造与地表过程[C];2019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