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鲁造山带西北缘皇华-铁镢山段韧性剪切变形及年代学研究
【摘要】:苏鲁造山带经历了多期构造事件,现今构造样式复杂多样,位于其西北缘的皇华-铁镢山地区构造变形强烈,且发育呈北东东向展布的韧性剪切带,对韧性剪切带变形特征及年代学的研究有利于加深对苏鲁造山带晚中生代构造演化的认识。本文通过详细地野外调查和显微构造特征研究,对剪切带几何学和运动学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构造年代学资料探讨韧性剪切带的构造演化过程。结果显示,研究区韧性剪切带几何学形态表现为背形,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期间经历了两期韧性变形作用:(1)早期韧性变形是由SEE向NWW近水平的滑脱作用造成,并发育与面理产状一致的伟晶岩脉,其LA-ICP-MS锆石U-Pb谐和年龄为150.1±1.1 Ma,表明早期韧性变形启动时间不晚于150 Ma。(2)晚期韧性变形是由NNW-SSE伸展滑覆造成,同变形期白云母~(40)Ar-~(39)Ar坪年龄为137.09±0.32Ma,与反等时线年龄一致,且侵入剪切带内无变形的闪长玢岩LA-ICP-MS锆石U-Pb谐和年龄分别为123.5±0.8Ma和127.1±1.6Ma,表明晚期韧性变形启动时间不晚于137Ma,并结束于127Ma之前。综合研究区内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次研究认为苏鲁造山带西北缘早期韧性变形发生于陆内造山的晚期阶段,而晚期韧性变形发生于造山后的伸展阶段,两期构造活动反映了苏鲁造山带构造体制转换过程,该转换过程与晚中生代中国东部岩石圈的伸展减薄及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密切相关。
|
|
|
|
1 |
何龙清;关于造山带研究工作的几点想法[J];华南地质与矿产;2000年01期 |
2 |
张华瑛;一部有关造山带现代理论和方法的优秀教科书——评《造山带结构与演化的现代理论与研究方法——东秦岭造山带剖析》[J];出版科学;1996年02期 |
3 |
杨志华,张传林,朱立华,邓亚婷;大陆造山带盆-山转换的类型及阶段──以秦岭造山带为例[J];地学前缘;1999年04期 |
4 |
杨巍然;论造山作用和造山带[J];地质论评;1999年01期 |
5 |
杨志华,李勇,苏生瑞,周义;论陆内造山作用和陆内造山带[J];矿物岩石;2001年03期 |
6 |
徐学义;中国地质调查局造山带地质研究中心成立[J];西北地质;2001年01期 |
7 |
姜春发;中央造山带几个重要地质问题及其研究进展(代序)[J];地质通报;2002年Z2期 |
8 |
王来明,宋明春,王沛成;胶南-威海造山带研究进展及重要地质问题讨论[J];山东地质;2002年Z1期 |
9 |
龚全胜,刘明强,李海林,梁明宏,代文军;甘肃北山造山带类型及基本特征[J];西北地质;2002年03期 |
10 |
钟大赉,丁林,张进江,季建清;中国造山带研究的回顾和展望[J];地质论评;2002年02期 |
11 |
张长厚,吴正文;造山带构造研究中几个重要学术概念问题的讨论[J];地质论评;2002年04期 |
12 |
蔡雄飞,王国灿,李德威;造山带古地理恢复的反序方法[J];地学前缘;2004年01期 |
13 |
蔡雄飞,刘德民;造山带古海洋恢复的思路和研究方法[J];海洋地质动态;2005年07期 |
14 |
莫申国,韩美莲,李锦轶;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的组成及造山过程[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
15 |
徐备;黄少英;湛胜;邓荣敬;刘兵;;试论桐柏造山带与西大别造山带的对比[J];地质学报;2007年01期 |
16 |
周金城;王孝磊;邱检生;;江南造山带是否格林威尔期造山带?——关于华南前寒武纪地质的几个问题[J];高校地质学报;2008年01期 |
17 |
杨经绥;许志琴;马昌前;吴才来;张建新;王宗起;王国灿;张宏飞;董云鹏;赖绍聪;;复合造山作用和中国中央造山带的科学问题[J];中国地质;2010年01期 |
18 |
郭殿东;贺健;沈录春;;造山带类型及特征解析[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2年07期 |
19 |
李继亮;陈隽璐;白建科;闫臻;张越;;造山带沉积学之二——弧造山带的弧内沉积[J];西北地质;2013年02期 |
20 |
饭嵨东
,白桦;造山带层状燧石的成因[J];地质科技情报;1985年03期 |
|
|
|
|
|
1 |
包超民;董岩翔;任荣富;周建华;;试论大别——舟山造山带[A];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
2 |
陈炳蔚;;横断山式造山带的某些特点[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21)——“三江”论文专辑[C];1991年 |
3 |
高锐;李秋生;赵越;匡朝阳;张季生;管晔;白金;张栓宏;吴海;胡建民;王海燕;;用深地震反射剖面技术探测燕山造山带地壳细结构[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
4 |
罗照华;詹华明;魏阳;辛后田;柯珊;李文韬;;基于实验结果推导的造山带拆沉作用模型及其构造意义[A];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
5 |
王宗起;;中国典型造山带岩石圈结构及动力学研究[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四——“十五”地质行业重要地质科技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
6 |
高锐;李秋生;赵越;张季生;管晔;白金;吴海;张栓宏;胡建民;李鹏武;王海燕;贺日政;;燕山造山带反射地震剖面[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四——“十五”地质行业重要地质科技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
7 |
许志琴;杨经绥;金小赤;万渝生;吴才来;张建新;李海兵;史仁灯;;祁连造山带的深部物质组成及动力学[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四——“十五”地质行业重要地质科技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
8 |
杨志华;苏生瑞;李勇;周美付;赵太平;;从抽拉构造到陆内造山带和大陆动力学[A];“九五”全国地质科技重要成果论文集[C];2000年 |
9 |
徐佩芬;刘福田;王清晨;从柏林;陈辉;;苏鲁造山带之下的“鳄鱼”状速度结构及其构造意义[A];200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1年 |
10 |
戴传固;;造山带构造分析原理及方法[A];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与资源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