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地幔柱构造对四川盆地栖霞期沉积格局的影响
【摘要】:一系列地质分析表明,上升的地幔柱通常能造成大规模的地壳抬升以及形成穹窿状隆起地貌,并控制区域古地理格局和沉积相带展布。根据四川盆地内钻遇栖霞组的井下资料,以及盆地内部和周边栖霞组野外露头剖面的岩性、古生物组合及沉积构造特征,并结合前人对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及峨眉地幔柱的研究资料,本文系统讨论了峨眉地幔柱活动对该区中二叠世栖霞期沉积古地理格局特征及沉积相展布的控制。因峨眉地幔柱活动而造成的穹窿状水下隆起影响了栖霞期古地理特征,进而控制了其沉积相及其展布。由于中二叠世栖霞期时峨眉地幔柱的活动,在研究区内表现为西南部地区古地貌较高,并平缓地向东及东北方向降低的水下古地貌特征,不发育较陡的斜坡和明显的斜坡转折带。此种古地貌格局与区域海平面升降一起,直接控制了栖霞期沉积相带分布和地层厚度,形成了特殊的缓坡型碳酸盐台地沉积格局。根据本区穹窿状水下隆起不同部位所沉积的岩性及发育的沉积构造特征、古生物组合,可分划分出开阔台地亚相、浅缓坡亚相、深缓坡亚相及相应的微相。研究区西南部位于穹窿状水下隆起的较高处,为开阔台地亚相发育区,并逐渐向东及东北方向古地貌变低的缓坡亚相发育区过渡。本区栖霞期古地理格局特征及沉积相带的展布可视为碳酸盐缓坡逐渐向台地演化的早期阶段,并为峨眉地幔柱的活动提供了部分佐证。
|
|
|
|
1 |
李建康,王登红;峨眉地幔柱动力学数值模拟的初步研究[J];地球学报;2004年05期 |
2 |
王登红
,毛景文;“峨眉地幔柱及其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召开[J];矿床地质;2003年04期 |
3 |
卢记仁;峨眉地幔柱的动力学特征[J];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96年04期 |
4 |
侯增谦,卢记仁,林盛中;峨眉地幔柱轴部的榴辉岩-地幔岩源区:主元素、痕量元素及Sr、Nd、Pb同位素证据[J];地质学报;2005年02期 |
5 |
肖龙,徐义刚,梅厚钧,何斌;云南金平晚二叠纪玄武岩特征及其与峨眉地幔柱关系——地球化学证据[J];岩石学报;2003年01期 |
6 |
罗志立,刘顺,刘树根,雍自权,赵锡奎,孙玮;“峨眉地幔柱”对扬子板块和塔里木板块离散的作用及其找矿意义[J];地球学报;2004年05期 |
7 |
朱学稳;陈伟海;Erin Lynch;;武隆喀斯特及其地壳抬升性质解读[J];中国岩溶;2007年02期 |
8 |
曾治平,邹华耀,倪建华;地壳抬升对流体化学场特征的影响[J];华东地质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
9 |
何斌,徐义刚,王雅玫,罗震宇,王康明;用沉积记录来估计峨眉山玄武岩喷发前的地壳抬升幅度[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5年03期 |
10 |
姚军辉;罗志立;孙玮;王睿婧;;峨眉地幔柱与广旺—开江—梁平等拗拉槽形成关系[J];新疆石油地质;2011年01期 |
11 |
付广,王剑秦;地壳抬升对油气藏保存条件的影响[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0年02期 |
12 |
仲圆;;地壳抬升对地下流体及岩石的影响[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
13 |
王登红;贵州寻找铂族元素矿床的思考[J];贵州地质;2003年03期 |
14 |
王登红,李志伟,罗君烈,刘和林,蒋成兴;云南铂族元素找矿基础问题[J];云南地质;2003年03期 |
15 |
罗志立;雍自权;刘树根;孙玮成;;试论“塔里木-扬子古大陆”再造[J];地学前缘;2006年06期 |
16 |
王登红;李建康;王成辉;屈文俊;付小方;傅德明;;与峨眉地幔柱有关年代学研究的新进展及其意义[J];矿床地质;2007年05期 |
17 |
马锋;顾家裕;许怀先;邬光辉;李洪辉;邵龙义;朱长见;刘永福;;塔里木盆地东部上寒武统白云岩沉积特征[J];新疆石油地质;2009年01期 |
18 |
罗志立,雍自权,刘树根,赵锡奎,孙玮;“峨眉地裂运动”对扬子古板块和塔里木古板块的离散作用及其地学意义[J];新疆石油地质;2004年01期 |
19 |
王登红,李建康,刘峰,陈振宇;地幔柱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探讨及其找矿意义[J];地球学报;2004年05期 |
20 |
何斌,徐义刚,王雅玫,肖龙;东吴运动性质的厘定及其时空演变规律[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