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北部后碰撞构造演化与成矿
【摘要】:以夹于陆块间的蛇绿岩套构造就位及其伴随的区域变形变质、同碰撞花岗岩侵入时期,作为主碰撞期。后碰撞发生在主碰撞之后,并随大规模花岗质岩浆作用的结束而结束。依此标志,新疆北部后碰撞阶段的主体时限为早石炭世维宪期—晚二叠世。研究表明,新疆北部后碰撞阶段具有明显的继承性、旋回性、阶段性和方向性,经历了早石炭世伸展—晚石炭世挤压(隆升)和早二叠世伸展—晚二叠世挤压(隆升)两个伸展—挤压旋回。其中,早石炭世伸展可能与主碰撞导致的岩石圈板片拆沉有关,早二叠世伸展则可能与刚性增强的新陆壳下幔源岩浆的底侵作用有关。由多陆块碰撞过程中产生的巨大挤压应力,被后碰撞期不同机制幔源岩浆作用导致的阶段性伸展所消耗,由此逐步完成了碰撞后新陆壳的固结。新疆北部后碰撞的伸展阶段和挤压—伸展转变期,是大规模成矿的高峰期,并具有独特的成矿时空分布规律性。
|
|
|
|
1 |
韩枫;周永章;黄永健;;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地质学发展热点及主题变迁研究[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四)—专题七十:测试新技术及其地质应用、专题七十一:地质大数据、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算法应用、专题七十二:地球生物学[C];2020年 |
2 |
许伟;孙知明;计文化;宋博;赵越;王宝文;张慧元;;东天山阿齐山-雅满苏地区石炭系古地磁研究及其对古亚洲洋构造演化的启示[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一)—专题一:岩石圈构造与大陆动力学、专题二:地壳变形与大陆构造、专题三:古地磁学与地球动力学[C];2020年 |
3 |
徐备;王志伟;;中亚造山带东部地壳组成及其对古生代构造演化的制约[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四)—专题十:造山带深部结构、过程与动力学、专题十一: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深部过程与成矿作用、专题十二:中央造山系构造过程及其资源能源效应[C];2020年 |
4 |
徐雯雯;刘栋;赵志丹;车悦;;希腊Lesvos岛钾玄岩和安山岩对爱琴海东北部地幔交代作用和构造演化的启示[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三)—专题三十七:变质作用过程的观察与模拟、专题三十八:地幔地球化学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成因、专题三十九:地幔和地核:结构、动力过程、物质组成及浅部的相互作用[C];2020年 |
5 |
李伟民;;东北地区古生代构造演化[A];吉林省第九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强化科技引领支撑推动吉林创新发展报告集[C];2016年 |
6 |
厉子龙;吴涛;毛建仁;骆雅琴;李川;林清龙;王孔忠;苏欣瑶;汤宇刚;;中国东南部沿海一带中-新生代地质地貌特征及构造演化-以浙江为例(英文)[A];2019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三)——专题7:洋-陆格局演变与资源环境响应及大洋科考、专题8:花岗岩成因与大陆地壳演化、专题9:特提斯-青藏高原地质演化与成矿[C];2019年 |
7 |
刘伟;张强;王浩森;陈艇;仲义;刘青松;;菲律宾海与南海构造演化关系的探讨[A];2019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一)——专题1:岩石圈构造与大陆动力学、专题2:岩石圈变形、流变及动力学、专题3:古地磁学与地球动力学[C];2019年 |
8 |
喻凯琦;李伟;詹文欢;;南海西北次海盆形成时间及构造演化模式[A];2019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六)——专题43:海洋地球物理[C];2019年 |
9 |
张磊;何登发;李涤;殷树铮;甄宇;;准噶尔盆地北三台凸起地质结构与构造演化[A];2019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三)——专题34:盆地动力学与能源、专题35:沉积岩系改造与能源矿产赋存、专题36:同位素热年代学理论、方法与应用[C];2019年 |
10 |
董树文;张岳桥;陈宣华;施炜;刘刚;崔建军;李建华;黄始琪;马立成;李勇;;从深部视野认识我国大陆结构与构造演化[A];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专题3:大陆地壳、岩石圈的构造演化与深部探测、专题4:中国大陆成矿系统与成矿过程[C];2016年 |
11 |
王力;许德如;王智琳;吴俊;;江西萍乐坳陷构造演化基本特征及控煤作用分析[A];第三届全国矿田构造与地质找矿理论方法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
12 |
丁中一;杨友卿;姚振兴;张光红;;台湾地区碰撞-薄皮造山作用的研究[A];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
13 |
王砚耕;张慧;;梵净山区格林威尔造山作用记录及其意义[A];2004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
14 |
李忠;李任伟;孙枢;张雯华;;大别山南麓中生代盆地充填记录对造山作用属性的反映[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学术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
15 |
黎诺;;地液成矿作用问题讨论[A];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文集(26)[C];1993年 |
16 |
胡宝群;吕古贤;王方正;孙占学;李满根;;水的相变对热液成矿作用的控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
17 |
刘永江;冯志强;温泉波;李伟民;;东北大兴安岭地区古生代构造演化[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45:中亚-兴蒙造山带论文集[C];2014年 |
18 |
胡瑞忠;涂光炽;彭建堂;苏文超;王国芝;罗泰义;毕献武;马东生;;扬子地块西缘大面积低温成矿作用[A];第二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
19 |
华仁民;张文兰;陈培荣;;华南燕山期三次大规模成矿作用[A];第二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
20 |
崔革;;小兴安岭西北部中、晚古生代建造序列及构造演化[A];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文集(13)[C];1986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