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鲁安怀,吕古贤,王文正,赖勇;文登南部陆-陆碰撞与流体成矿[J];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98年02期 |
2 |
刘善印,钟大赉,吴根耀;滇西南景谷-镇沅地区早第三纪陆-陆碰撞期走滑挤压盆地[J];地质科学;1998年01期 |
3 |
舒斌,邓军;桐柏地区新城-应山韧性剪切带研究[J];现代地质;1998年02期 |
4 |
朱光,徐嘉炜,刘国生,李双应,虞培玉;下扬子地区沿江前陆盆地形成的构造控制[J];地质论评;1998年02期 |
5 |
葛肖虹,刘俊来;北祁连造山带的形成与背景[J];地学前缘;1999年04期 |
6 |
单家增,李继亮,肖文交;陆-陆碰撞造山带动力学成因机制的物理模拟实验[J];地学前缘;1999年04期 |
7 |
刘雅琴,胡克;中国中部高铝质超高压变质岩[J];岩石学报;1999年04期 |
8 |
李曰俊,陈从喜,买光荣,曾强,罗俊成,黄智斌,郑多明,彭更新;陆-陆碰撞造山带双前陆盆地模式——来自大别山、喜马拉雅和乌拉尔造山带的证据[J];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2000年01期 |
9 |
陈衍景;中国区域成矿研究的若干问题及其与陆-陆碰撞的关系[J];地学前缘;2002年04期 |
10 |
魏春景,张翠光;陆-陆碰撞造山带中压型变质作用的pT轨迹——以南秦岭佛坪地区为例[J];岩石矿物学杂志;2002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