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三肇地区上生下储“注入式”成藏机制
【摘要】:三肇地区位于松辽盆地中部,是一个继承性深断陷 坳陷区。在上部坳陷中沉积了一套“上泥下砂”的地层。巨厚泥岩段底部的青山口组一段黑色泥岩是本区最主要的生油岩,在嫩江期(Campanian)末期进入生油门限,明水期(Maastrichtian)末期 早第三纪晚期(Chattian)达到生烃、排烃高峰。在上覆大段泥岩封闭作用下,青一段地层形成超压,迫使油气向下排泄到下伏的扶扬油层储层。同时期,大量断开青—段生油岩和扶扬油层储层的T_2层断层复活开启,成为青一段油气向下运移的良好通道。扶扬油层沉积时期,南北物源水系多条分流河道的迁移交汇和多期河道的纵向错叠,形成了大面积分布、纵向错叠、平面连片的低水位体系域砂体堆叠格局,为形成大面积岩性油藏提供了丰富的储集空间。嫩江期(Campanian)末期—早第三纪末期(Chattian)盆地发生反转,三肇地区周边褶皱隆起,使之成为一个低缓的三角形凹陷。青一段泥岩大量生烃、排烃和超压高峰的形成与断层复活开启同步发展,促使青一段油气向下部扶扬油层储层大量运移,构成了区内特殊的“注入式”油气运移成藏模式,在三肇凹陷内形成了大面积分布的岩性油藏。
|
|
|
|
1 |
王新民,李相博,郭彦如;改造型盆地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向[J];河南石油;2002年04期 |
2 |
邢大全;刘永江;唐振兴;李伟民;贺君玲;梁琛岳;崔洋;张丽;;松辽盆地上古生界构造格局及演化探究[J];世界地质;2015年02期 |
3 |
黄旭望;;松辽盆地层序地层单元识别与划分浅析[J];内江科技;2007年04期 |
4 |
程纪星;侯惠群;姜义生;;松辽盆地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成矿条件的探讨[J];地质论评;2000年S1期 |
5 |
王泽明;;松辽盆地可地浸砂岩型铀矿成矿地质条件[J];科技视界;2013年31期 |
6 |
刘德良,杨强,李振生,刘波,谈迎,杨晓勇,王佰长,王凤来,郑德山,孙占强;松辽盆地多元构造系统要览[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5年04期 |
7 |
朱芳冰;莺—琼盆地独特的流体动力场及其成烃模式[J];地质科技情报;2003年01期 |
8 |
罗志立;姚军辉;;试论松辽盆地新的成因模式及其地质构造和油气勘探意义[J];天然气地球科学;1992年01期 |
9 |
周志;阎玉萍;任收麦;乔德武;郭天旭;王浩;;松辽盆地页岩油勘探前景与对策建议[J];中国矿业;2017年03期 |
10 |
李(白臬);;松辽盆地某油田低阻油层成因探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5年21期 |
11 |
李志泽;王巍;;浅谈坳陷构造地质与盆地的成因关系[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年13期 |
12 |
薛维志;松辽盆地油气田分布规律的认识演进和海拉尔盆地油气分布规律——献给松辽盆地石油勘探50周年[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5年05期 |
13 |
周本刚,高名修;松辽盆地几次中强震的构造条件探讨[J];地震地质;1992年02期 |
14 |
杨丙中
,王东坡
,李西建;松辽盆地东部地区推覆构造与油气勘探趋势[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89年04期 |
15 |
傅维洲,贺日政;松辽盆地及周边地带地震构造特征[J];世界地质;1999年02期 |
16 |
方石,刘招君,郭巍;松辽盆地与大兴安岭新生代热构造耦合研究[J];核技术;2005年09期 |
17 |
郑玉龙,陈春瑞,黄清华;松辽盆地姚家组遗迹化石及其环境意义[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0年06期 |
18 |
肖龙,王方正,王华,F.Pirajno;地幔柱构造对松辽盆地及渤海湾盆地形成的制约[J];地球科学;2004年03期 |
|